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面向现代化与国际化
首届白酒学术研讨会 确立行业未来十年方向
——写在“白酒‘169计划’成果展示暨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盛大召开之际
资料协助 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中心。 原载《国家名酒评论》
第一部分【新闻链接】
学术盛会,专家云集
2011年11月26-27日,“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在号有“中国酿酒科技黄埔军校”、“中国轻工高等教育明珠”之称的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茅台原董事长季克良等一批酿酒企业家毕业于此校)隆重召开。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各省酿酒协会秘书长、全国知名白酒企业、著名白酒专家、大学教授、“中国酿酒大师”、以及美国、日本酿酒专家等160余人出席了本届大会。
“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白酒“169计划”大框架下,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酒类行业协会与龙头酿酒企业共同组织召开的。这次研讨会通过建立国內白酒科学与技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白酒169计划”实施4年来成果展示的平台,旨在加强对中国白酒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与交流,同时,对 “后169时代”中国白酒的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白酒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次会议紧扣白酒生产的关键技术和行业发展的热点,引领行业的技术发展,以“中国白酒的国际化、现代化”为主题,得到了国内外酿酒同仁、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先生、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智辅先生、贵州茅台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杨代永先生等嘉宾专程到会作了专题报告,美国加州大学James A. Kennedy教授、日本鹿児岛大学鮫岛吉廣教授也就美国葡萄酒和日本烧酒的研究做了精彩报告。出席科研大会的还有来自四川省、湖北省、山东省、陕西省等省份的酿酒工业协会领导,以及“泸州老窖”、“洋河”、“剑南春”、 “汾酒”、“古井贡”、“今世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宜宾学院等名酒大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代表等。
本刊从一本《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通讯录》上看到,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汾酒、郎酒、古井贡等名酒企业,均各自派出“技术团队”前来参加。其中,泸州老窖派出了10人组成的“科技队伍”;“十七大老名酒”企业来了11家,“新名酒”企业达30余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达10余所,高级教授、讲师近30人。可谓白酒界“四多两高一大”会议——白酒专家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多、“中国酿酒大师”多、名酒生产企业多、举办规格高、学术水平高、规模大。使本次大会成为中国白酒领域的一次盛大会议和“科研学术大阅兵”。
第二部分【大会成果】
形成四大学术重点 确立未来十年方向
这次会议以中国白酒的国际化、现代化为主题,集中了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集中行业的智慧进行交流。二位国外专家的报告,则分别从酿酒风味化学与感官科学的对应性特征、烧酒近代化技术升级过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饮料酒目前研究与发展的最新动向,给我国白酒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这次会议上,五粮液的“白酒行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茅台的“立足民族文化,塑世界一流品牌”、今世缘的“中国白酒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进展”等报告,紧紧抓住企业发展的主线,紧扣时代脉搏;洋河的“构建白酒质量安全防护体系,维护白酒产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我国白酒工业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等与白酒安全相关的报告,反映出科技工作者、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江南大学中国白酒工业“169计划”研究提出的的风味为导向的白酒风味与微生物等白酒酿造基础研究的学术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全面系统地从更深层次揭示了白酒酿造的规律,为更加清晰的认识白酒发酵机理,提高产品质量,稳定产品品质,实现中国白酒的机械化与现代化,提升中国白酒的国际地位,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白酒的“后169计划时代”,白酒产业如何发展?面对国际上众多的竞争对手,白酒如何现代化与国际化?面临日益上升的成本,如何充分利用资源,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已经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即科技创新,科技是白酒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大会”的召开成果显著,意义重大,呈现出四大学术特点,确立了白酒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一是更加重视创新工作,尤其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创新工作。尽管十分可喜地看到169计划的许多突破,还需要充分认识到白酒生产体系和生物学规律的复杂性。更加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169计划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中国白酒169计划是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牵头组织的一次全国最大规模的科技攻关活动,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目前已经鉴定成果8个以上。这些成果与经验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对企业科技力量的提升,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169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创造了一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即协会-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合作的产学研模式。
二是重视和推进以风味为导向的风味物质与微生物基础研究工作。近几年来,风味导向技术正在成为白酒企业剖析白酒特征风味成分、寻找白酒功能微生物、保证白酒批次稳定、辅助人工原酒分级、鉴别白酒原产地的一项实用技术,更是白酒基础理论研究的要求所在,是白酒今后十年的发展方向与重点。白酒基础理论从借鉴其它饮料酒的说法,到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这一理论体系已经用于指导企业的生产与实践。不断丰富与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对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积极研究白酒的国际化与现代化问题。白酒机械化是白酒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基础工作,没有白酒的机械化,就不可有白酒的现代化。机械化不是简单的机器化,不是简单的拷贝别人的工作,应该是在明晰我国自身特有的发酵机理的基础上再次创新的过程。同时,还需要研究机械化、标准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个性化。白酒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习国际上成功的经验,认真研究国际化的策略以及实现途径与方法。
四是密切关注品质安全问题。研究实验证明中国白酒独特的生产方式是白酒安全性的重要保证,中国白酒从内源性安全上看总体是安全的,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严格控制外源性不安全因素,不断研究确实存在的潜在的安全问题是确保白酒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外的标准指标会下调,我们应该做好前瞻性的研究,做好技术贮备工作。
“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仅仅是由江苏省酒类行业协会搭建、洋河酒厂、今世缘酒业支持、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酿酒科学与酶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一个行业协会、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交流的平台,一个侧重白酒酿造的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技术交流的平台。但是,从会议规模、出席规格、论文选题高度和质量、大中型企业积极响应程度上看,却是一场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高起点、重大局、前瞻性、推动性的行业盛会。可以预见,这一平台必将以得天独厚的“科技力量”和“专业优势”,为中国白酒的未来发展提供巨大“核动力”、确立产业方向,架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桥梁和管道模式,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我们相信,这一平台将会在业界同仁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成为行业持续性的技术交流平台;也将不断开拓创新、聚集资源、发展壮大,树立提升白酒的产业价值和社会地位,推动我国白酒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部分【背景回顾与未来展望】
“169计划”掀起科研创新浪潮 “学术力量”推动白酒产业进程
“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不仅是一场高规格的学术大会,还是一场“中国白酒169计划”成果展示交流大会,并为白酒产业未来10年的发展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指明了发展方向,其意义非常重大。在首届白酒学术大会上,王延才理事长作了《白酒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演讲,他说“白酒169计划”的开展具有三项重大深远的意:1、引领白酒行业真正深入微生物领域,2、对白酒产业基础科学的探索,开创了国内白酒业科研的新篇章,3、成功创新了白酒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实现了我国几代白酒专家的科研梦想。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次学术大会的成功召开?又是什么点燃了企业踊跃参会的热情?回顾一下“白酒169计划”诞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也许我们会真切体会到一股“科研创新浪潮”正迎面而来。
白酒“169计划”化解行业危机
从2006至2010年间,中国酿酒产业经历了几次大的外部危机,一是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和5.12大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酿使得中国南部地区的酿酒企业普遍受损,灾后重建和恢复产能的工作异常艰巨。酒产业在生产、管理和市场方面均受到了影响,这是“十一五”期间中国酿酒产业遭遇的最大规模自然灾害。
第二个危机是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代表的食品安全,由乳制品行业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曾一度扩展至相关行业,由食品安全所引发的全民思考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整体信心,对中国酿酒产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个危机就是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稳步发展的国民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部干扰,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陡然增大,国民消费的热情随着经济形势的起伏而增减,从危机来临到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从扩大内需到保障增长,中国经济的大环境必然影响到作为日常消费品的酿酒产业。
因此,中国白酒行业的两个重要计划(169计划、158计划)也同时浮出水面,规划指出“加大白酒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推进“中国白酒169计划”,引导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保障酿酒行业未来有序、健康、持久发展。
2007年4月26日,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组织,在江苏无锡召开了“中国白酒169计划”成立大会。从这一年开始,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做出了一件“推动中国白酒产业进程”的大事——即推行实施“白酒169计划”(1个重点,6个研究课题,9个协作单位)。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是“169计划”的第一批研究单位,也是“169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应该说,规模盛大的“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指导、江南大学等组织承办,可谓名正言顺,居高声远。
随后,“169计划”进入正常轨道,2009年12月29日,白酒169计划在北京召开了“项目鉴定及工作会议”。2011年3月20日,“169计划”工作会议在宜昌召开。2011年4月26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暨“中国白酒169计划科研项目阶段总结”会。2012年年底将全面进行总结。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白酒业历史性突破
“169计划”是一项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牵头,院校为攻克主体,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个联合体,符合国家提倡的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是一种科研体制的创新,也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前瞻性技术创新。“169计划”是建国以来中国白酒行业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也是参加企业最多,研究范围广,技术构成复杂的项目。它的研究必将对中国白酒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现中国白酒的一次技术革命。通过“中国白酒169计划”的实施,意在行业掀起科研和学术讨论的高潮,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实际情况正如预测的那样,随着“中国白酒169计划”的展开,白酒企业逐步意识到了白酒科研机构和白酒专业院校的重要性和强大力量,纷纷与之开展合作,并成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白酒行业形成一股“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发展大潮,掀起了一场“帮学赶比超”的技术创新高潮,创造了一种新时期下前所未有的“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热”的大环境。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酿酒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加近50%。至2010年底,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如酒精行业有河南天冠集团等,白酒行业贵州茅台酒厂、泸州老窖集团、汾酒集团、剑南春集团等,另外,江苏洋河和今世缘酒业宣布成立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孔府家落成“儒雅香研究院”,安徽古井成立“淡雅香研究院”,景芝酒厂成立“芝麻香型白酒研究院”,等等。这为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这种“科研浪潮”和大好环境是由“三股力量”助推而成的——“学术精神”、“协会组织(国家力量)”、“生产企业”。三股力量产生的势能和协作精神,珠联璧合,构建了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的潮流,推动着中国白酒产业的进程和发展。
在白酒“169计划”成立大会上,“169计划”的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指出认为:“中国白酒169计划”是中国白酒历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飞跃,主要特征和贡献,一是将中国白酒研究从“分析化学”层面全面提升到“风味化学”阶段的重要性,二是系统地证实中国白酒风味物质形成独特的生物有机化学途径和发酵机制,它将实现中国白酒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徐岩通过大量素材,提出了中国白酒应该研究的重点,以及应该采取的技术方法、技术途径、知识构成等。
第一批参研企业的代表汾酒集团、剑南春集团、衡水老白干企业的技术领导盛赞169计划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白酒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认为是“历史性的突破”,“对白酒的技术研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价值”,希望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研究的深度,密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广度,使研究成果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在“169计划”科研项目阶段总结会上,江南大学教授徐岩博士高度评价了“中国白酒169计划”项目及其成果的重大意义:一是引领白酒行业真正深入微生物核心领域;二是对白酒产业基础应用科学的探索,开创了国内白酒业科研的新篇章;三是成功创新了白酒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实现了我国几代白酒专家的白酒科学梦想,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白酒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秘书长赵建华强调,中国白酒169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行业共性、关键和基础性的难题,研究的内容、成果要为行业服务,而不是解决单个企业的个别技术问题。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表示,“中国白酒169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整合行业资源,联合国内顶尖的专业大学和研究院以及中国白酒业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名酒企业,努力使中国白酒的整体科技水平上一个新台阶,通过“169计划”的实施,力争把中国白酒科技水平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结语】
从总结经验指导,到理论科研创新
“2011首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无疑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不仅是对“白酒169计划”的总结和成功展示,更是引领和推动了一股科研创新浪潮,会上“企业派、学院派、协会派”三花齐放,各有绝技,精彩不断,体现了一种“帮学赶比超”的学术精神和创新环境。正如王延才理事长在大会上所说:“对白酒科技创新的要求,要从过去以经验指导为主的模式,转向现代以理论科研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这个改变是从169计划开始的……”。
王延才理事长认为:白酒的属性过去是满足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产品,现在反过来了,是满足精神文化与物质需求的产品,“精神”产品更需要“健康”理念和系统科学理论作指导,还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就需要一大批致力于白酒精神和物质双重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尤其要让我们的高层首长多了解白酒,正确对待白酒产业,多支持白酒事业的发展,把白酒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民族传统产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下去。
王理事长在最后结束语中说:针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行业新情况和新问题,酿酒产业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效果,中国传统白酒必须融入现代科技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国白酒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白酒“169计划”推进了“十一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展望“十二五”,白酒行业已经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白酒必须顺应发展形势,转变观念,坚持创新,利用169计划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化解行业危机,为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