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楼市回暖房企趟过“资金底”


谢逸枫:楼市回暖房企趟过“资金底”
 
   导读:2012年7月23日,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7月上半月,全国主要的54个城市楼市成交量再现增长,合计成交高达12.99万套,较6月同期增长了13.4%,创下本轮楼市调控以来的成交新高。从最新的7月9日~15日的一周成交看,二十大典型城市成交指数为138.48,环比上涨2.92点,其中,福州成交涨幅最大,达61.78%;兰州的涨幅次之,为42.86%。一些地方再次出现了局部排队抢购现象。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虽然目前中国楼市全面回暖基础薄弱,但是楼市局部回暖迹象明显。首先是6月份共有25个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上涨,这些信号都表明近期的楼市已经开始回暖。其次是截至二季度末,我国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2个百分点,成为房地产贷款季度环比增长在连续八个季度回落后的首次回升。最后是进入7月,楼市成交量依然保持不断上涨的态势。许多城市成交量和价格也都创出了调控以来的新高,地王、日光盘也是频出。”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虽然银行对于开发贷款的发放仍然谨慎,但在执行层面上开发贷的申请和审批已有放松迹象。尽管7月房地产行业还将迎来超过500亿元的信托兑付洪峰,但在成交持续回暖和银行信贷环境渐宽松的底气下,房企似乎已经趟过“资金底”,现金流明显好转。 特别是继销售回款快速、流动性放松后,一些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已经得到极大缓解。由于资金压力减轻,未来市场上降价跑量的项目料将减少,而“手有余粮”的开发商或将加强在土地市场的投入。其实,自今年3月以来,开发商不断以降价跑量的策略去除楼市库存。尤其是5、6月份刚需入市带来销售释放,更加快了开发商的资金回流。再加上信贷环境好转、股权交易增多,开发商融通资金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分析:“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如果剔除年底集中过户所导致的12月销售突增这一因素后,今年6月全国6381.88亿元的商品房销售额已经超过此前楼市火爆时期的月度销售额,创下近五年以来的月度销售新高。已经披露上半年经营数据的22家标杆房企半年度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14%。进入7月,楼市成交量依然保持不断上涨的态势。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7月上半月,全国主要的54个城市楼市成交量再现增长,合计成交高达12.99万套,较6月同期增长了13.4%,创下本轮楼市调控以来的成交新高。

   一季度很多房企的银行贷款到期,而新贷款还没有审批下来,再加上销售回款不足,是行业最低迷的时刻。现在银行信贷有所松动,间接资金来源增多,销售回款加快,房企资金周转的压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了。除了销售回款外,转让项目股权所带来的资金回流也让部分开发商得到些许喘息。本轮楼市调控主要是中小型开发商受到了冲击,而大型房企受到的伤害比较小。大型房企中受到冲击比较大的是绿城,该公司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实现资金过度。

近期,市场上房地产股权转让项目也有所增多。为拓宽融资渠道,卧龙地产也于近期将持有的武汉卧龙墨水湖置业有限公司40%股权作价1亿元转让。依靠股权转让融通资金,成为开发商缓解资金压力的又一手段。仅在今年6月,绿城便宣布了两起重大合作。公司分别牵手九龙仓和融创中国,涉及资金分别约51亿元港币和33.7亿元人民币。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透露:“虽然银行表示没有放宽开发贷,但是在执行层面上,部分优质项目的开发贷款审批速度已有所加快。事实上,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开发投资资金来源来看,信贷资金在地产商资金来源中的占比正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6月房地产开发国内贷款为1295.41亿元,占全部开发资金来源的比重为14.14%,而这一比重在年初为22.02%。企业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和订金及预付款的占比则有所提升。除了银行信贷,一些中小房企还将目光投向了信托等其他渠道。近几年,一些开发商通过信托融通了大量资金,这也使得今年成为信托兑付的集中期。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房地产信托总到期规模为1758亿元,其中7月为年度高峰,达到504亿元。一些前期经历了快速扩张、但周转相对较慢、开发周期与行业同步的区域性中等开发商对信托依赖度更高,兑付风险相对更大。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销售回款增加、资金压力减轻,让不少开发商对未来经营“信心大增”。从近期市场情况来看,房企又开始出手拿地,而降价打折促销的楼盘却在大量减少。降价项目大幅减少现象表明开发商现金流已经大幅好转,这也将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策略。由于“手有余粮”,一些开发商也将目光移向了土地市场。从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看,尽管房价同比下降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但环比上涨城市也在增多。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放松。市场销售是否还会保持5、6月份的火爆场面,将成为影响开发商决策的最大变量。从目前来看,在销售复苏后,开发商对于未来楼市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在加大推盘力度的同时,也在加强现有产品的去化速度。”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指出:“最近两个月新房销售持续回暖,大型开发商回款较快,资金饥渴有所缓解。当然资金饥渴缓解并不等于资金充裕,当前在监管部门仍未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情况下,开发商仍然重视通过发行信托产品融资。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房地产信托产品在全部信托产品中仍然占较大比重,共成立327款产品,融资规模达701.61亿元,占信托产品融资总规模比重为22%。通常6月、7月是房地产市场的传统淡季,但是今年由于刚需持续入市、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等因素,造成这两个月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众多置业者密集看房,力争尽快出手。原本属二手房交易淡季的7月,市场成交量依然延续6月红火走势。销售回暖使开发商的现金流宽裕了很多。

   此外,几乎是与央行降息同步,6月以来北京、上海等地都有房地产信托产品获批。开发商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途径仍然通畅。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信托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满足“四三二”标准的开发商发起的信托产品才有望获批,即开发商融资前必须四证齐全、至少投入30%的自有资金、必须有国家二级资质。从发行信托的融资成本来说,开发商的“贷款”利率在15%左右,比去年略降。”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北京万柳“地王”的热拍,凸显了房地产企业对优质地块的饥渴心理,但进入下半年,土地市场的回暖势头或许不会如业界预期那样迅速。尽管上半年房企整体销售额有所回升,但房企的总体资金面仍相对紧张,这将成为制约企业拿地的重要因素。经过本轮楼市调控的洗礼,房企不再有以往拿地时的激进心态,谨慎拿地已成为共识。虽然不排除个别优质地块继续以“地王”的身价竞出,但未来的土地市场已很难再回到2009年的火爆局面。当前销售回款是房企的主要资金来源。”

   据统计,上半年35家大型房企销售额为5455.34亿元,同比上涨11.8%。“牺牲利润,以价换量”被认为是首要因素。具体到各家房企,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截至7月16日,已经有近50家沪深上市房企以快报和预告等形式发布了上半年利润情况,其中,保利、华远、中弘等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幅明显;万方地产、沙河股份、世纪星源等房企则发出预期亏损的报告。

   从上述公告中,尚难看出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43329亿元,同比增长5.7%。这一指标正在筑底,二季度正是情况最差的时候。另一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上述观点。根据北京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上半年十大标杆房企总合约销售金额约2996亿元人民币,购地金额仅花费304亿元,占比仅为10%,这一比例为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华润、金地和绿城三家房企上半年甚至没有增加新的土地储备。

   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资金状况是企业拿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总体来看,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还不算宽裕。他认为,即使到下半年,这种情况恐难有根本改善。今年以来,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两次降息,这不仅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消息。货币政策调整之于房地产业的意义,更多在于营造出市场筑底反弹的预期,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饥渴。在限购“红线”和房地产贷款并未真正放松的情况下,市场销售情况不易持续,企业的资金状况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库存高企也将成为企业拿地的制约因素。来自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住宅库存消化周期仍然需要8到10个月,不少热点城市的库存同样处于高位。缓解库存压力是下半年开发商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实上,尽管二季度以来房地产销售有所改观,但不少大型房企的土地储备和在建房屋存量仍然较大,在调控未松动的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消化库存,房企告别冒进拿地。土地底价不断提高,政府又在拿地中设置限价和配建保障房等限制性条件,这都容易使企业打“退堂鼓”。随着下半年土地供应量的加大,房企仍将面临更多的拿地选择。虽然回暖速度不会很快,但下半年的土地交易量仍将有所上升,也不排除个别高价地的出现。但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会根据自己的选择,拿合适的地,而不是盲目多拿地。”

谢逸枫

2012年7月23日

   在今年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中,房地产信托占比仅为20%,远低于前两年50%的份额。2010年和2011年房地产信托的发行量较大,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将迎来一波兑付高峰。预计今年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2234亿元,总还款额约2500亿元。其中3月是小高峰,到期规模约220亿元;7月起至9月是到期大高峰,平均每月在300亿元以上。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尚未出现房地产信托无法兑付的情况,但部分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信托兑付面临的困难。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数据显示,6月基础设施领域融资发力,地方平台融资增加。房地产领域融资占比下降,房地产信托到期兑付风险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监管层对新发行的房地产信托审批更为严格,而信托公司为防范风险,也纷纷开展项目风险排查,并逐渐转变业务方向。但在信托公司寻找到新的主营业务方向前,高收益、高报酬的房地产信托产品仍将是信托公司业务开展的重点。由于房地产开发商融资、投资者对高收益产品的需求以及信托公司对高报酬项目及转型期间的业务开展要求,房地产信托仍会占据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