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


    《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四编创新是知识资本的根本属性
   
    第十三章 企业创新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现代社会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的最基本的单位。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企业的活动几乎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企业来实现,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只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做出贡献。
纵观历史长河,企业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变化的概念。企业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企业”一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企业制度的形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创新,由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两合制企业,向公司制企业发展,由无限责任公司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企业管理理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创新,逐步由朴素走向科学,边界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充实,方法得到了更新。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创新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创新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创新的“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企业管理问题,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对企业的“本质”和企业的运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许多企业管理学者“集成”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创新成果,并使之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创新出“行为科学理论”,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创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竞争需要,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创新出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其中有代表的有6大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案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以及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增加了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等,发展为十一个学派。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企业管理学界创新出“战略管理理论”。1980年之后,迈克尔·波特相继发表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提出5种竞争力、3种基本战略,价值链分析等,逐步把战略管理理论推向了高峰。20世纪80年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罹患了“大企业病”。企业管理学界敏锐地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提出“企业再造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经营成为大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于是,学界创新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核心能力理论”、“虚拟企业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推动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进步。
从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工具操作为主,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生产技术基础由机器与机器体系代替了原来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具,这是生产手段的创新。18世纪中期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和创新,产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由此带动了采掘业、冶金业等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同时促成了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和创新,由此产生了近代交通业,并带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是由于电的发现,电动机的发明和创新,引起了发动机、内燃机、汽轮机等新型动力机的出现,形成了以电机机械为基础的机器体系。并由此引发了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部门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工业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使工业从机械化步入到了自动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包括生物工程、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工程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在内的技术革命,使企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正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整个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的创新正在由原本是无意识内在的行为,变成有意识主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