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四编 创新是知识资本的根本属性
第十二章 创新概念辨析
第一节 纷繁的创新定义
第二节 创新内涵初探
第三节 创新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由概念的内涵决定的。内涵改变了,外延也将随之改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少;内涵越少,外延越大。
在探究创新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的四项基本架构,即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实质、创新的关键和创新的目的。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应是知识的创新,因此所谓“知识创新”不应作为创新的外延。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是创新的实质,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就是人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智慧最集中的表现,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必要的思维,因此所谓“思维创新”亦不应作为创新的外延。实践是创新的关键,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所谓“实践创新”亦不应成为创新的外延。
目前关于创新类型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类创新行为的某个特定侧面展开的。
一、按知识范畴分类
依据创新涉及知识范畴的不同,创新分为自然科学创新、社会科学创新,以及介于两种学科之间的企业创新。
1、自然科学创新
自然科学是认识和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运动及发展变化的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就是涉及自然界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创新实践,是推动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最基本、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
2、社会科学创新
社会科学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存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创新,就是涉及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创新实践,即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社会科学创新的成果也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动力。
3、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地创造、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技术,代替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借以达到更高目标的一切创造性活动。企业创新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方面,其内容往往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有人用技术创新替代企业创新,甚至将技术创新的概念扩大,直接替代所有的创新,这都是不确切的。
二、按创新性质分类
依据创新性质的不同,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应用创新。
1、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进行创新。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诸多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要求,对前人的理论观点通过扬弃和修正,进行丰富和发展,是对已有的理论观点、成果的肯定、否定、保持、发展的研究过程;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升华。
2、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即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观念创新侧重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自己通过知识的积累、思索、联想和感悟获得的,也可以是通过学习他人获得的认识,而运用新的认识、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现实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创造出新的成果,开拓出新的局面。观念创新旨在使我们能够果断地抛弃陈腐观念,创造和运用体现时代进步的新思想,去指导各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3、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是把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问题而进行的创新,是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延续。它是以应用为目的,运用在已确定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法和原理,探索应用途径,形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应用创新在整个科学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在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体系中是联系科学和生产的桥梁。一方面,它起着转化的作用,将基础研究的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它又起着反馈作用,将技术生产的信息反馈给科学,促进科学向前发展。
三、按创新主体分类
依据创新的主体不同,创新可分为个人创新、团队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
1、个人创新
个人创新是指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创新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人要按照创新定义的四项基本架构完成全部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理论创新上卓树功勋,推动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
2、团队创新
团队创新是指创新主体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包括两人以上的小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传统观点认为,创新是个体思维的结果,甚至把创新过程说成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个人认知功能在起作用,完全否定了认知个体之间的互补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创新范畴的扩大,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和接力。创新是一个合作过程,发生于群体交流、互动合作和头脑风暴等过程中,是复杂系统中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3、国家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创新主体已形成共识,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中国科学院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即在宏观层次上建立起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参加的网络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综合性报告《国家创新体系》中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提法是:“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组独特的机构,它们分别地和联合地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提供政府形成和执行关于创新的政策的框架,是创造、储存和转移知识、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的系统。”
四、按创新方式分类
依据创新方式的不同,即创新所需“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的获得方式不同而分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1、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涵盖了创新的四个基本架构,特别是创新所需“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全部是创新主体自己通过科研和开发获得的。各种创新活动中,原始性创新最具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是以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为约束条件的,也是以独立承担创新风险为代价的。因此,原始性创新是最具难度的。原始创新往往是重大项目的突破性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原始性创新首先具有原始性,即科学研究的思想、研究的方法是创新主体首次提出,这一研究的结果,将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为科学带来新的发展。原始性创新还具有唯一性,即创新主体提出的思想和方法,在此之前从未有第二人提出或实践过。原始创新意味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创新能提高改进人类的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人类认识和生产力的飞跃,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原始性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离不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基础研究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往往会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幅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集成创新的实质在于创新所需“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是通过“集成”完成的,包括对已有创新成果的集成,多种创新主体的集成,多种创新方法的集成,以及多学科、多专业的集成。原始性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获得所需“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在原始性创新成果中,都将揭示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某一个方面。那么,通过对多个原始性创新成果的研究、比较、感悟,以及融会贯通,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创新目的。通过基础研究获得的原始性创新尽管很重要,具有非凡意义,但一般来讲,投资相对巨大,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而且风险颇大。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都独立地搞原始性创新,企业更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旷日持久的原始性创新。我们应当在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把推动集成创新作为当前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高效自主创新之路,以较少的成本实现较大的突破,以适应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
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种。创新所需“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是通过“引进”创新成果的方式获得的。“再创新”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引进”创新成果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引进”的创新成果应具有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创新主体通过合法方式引进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再创新”具有跟随性,并因而有被动性,但具有较低的风险,而且可以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种创新方式,“引进”是手段,“消化”、“吸收”是方法,“再创新”是目的,“再创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