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国企是另外一种社会不公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企业竞争是最直接表现。在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中国政府能够保持控制力,关键是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

  几年来,国有企业阔步前行,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跻身于世界大500强企业的行列,说明作为国企核心的大型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显着提升。

  然而,在国有企业快速发展之时,社会对国企的责难声却是此起彼伏。一提起国企业,就马上与垄断暴利、高薪低效、腐败浪费、与民争利等扯在一起。尤其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迅速崛起,社会对国企的妖魔化声音更是铺天盖地,已经达到逢国企必骂的地步。

  媒体为迎合大众情绪,也加入到责难国企的队伍中,正面信息缺乏吸引力而搁置起来,一旦爆出负面新闻则群情振奋,殊不知,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有负面新闻。

  这种妖魔化的背后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国有企业产生了重大误区,同时也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矛盾和冲突有关。

  客观地说,国企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但采取妖魔化态度来诋毁国企就有失公正,因为国企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自身所取得的进步应该是主流,是否认不了的客观事实。在承担经济责任方面,国企没有任何落后之处,每年上缴利税高于其他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方面,国企比民企不知要好多少倍;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国企也远远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单从直接或间接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就非常突出。然而,遗憾的是但社会却似乎不肯承认这些事实。

  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会有负面新闻,但社会往往将国企的负面新闻放大,而对正面新闻却视而不见。国企既有企业的一般属性,当然又有不同于其他一般企业的特殊属性。公众和媒体对于国企过度关注和苛刻,负面消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在某些人心目中,国有企业就是违背市场经济,只有彻底消灭国企才能建立市场经济,国企发展究竟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企不该存在。这种从名誉上将国企“一棍子打死”的思想存在于社会中。

  其实,市场经济与企业所有制本无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强做大,是各种类型的现代企业发展目标。国企需要改革和完善,但改革重点不是消灭国企,而是应该将大型国有企业向跨国公司看齐,将国有企业发展成能够在世界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