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有30多年的成长,中国GDP总量增长从3624亿元增长至39.798万亿元,到2010年,和美国、日本、德国相比,GDP总量已经超过了德国和日本,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和世界500强相比,中国企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近十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呈现三个基本特征:集中度大规模上升;规模快速提升;地位愈加稳定。2010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61家,有人预测2012年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上榜企业将达到75家,到2014年,将达到100—110家。从营收来看,中国的100亿企业有近1000家;500亿企业有160家;1000亿企业有80家;10000亿企业有3家。2001年是美国大企业成长曲线的一个拐点,当年美国大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到达顶点198家,其后逐渐减少,到2010年榜单的133家,65家企业被挤了出去。金融危机的爆发又是导致美国大企业在2008、2009年世界500强中数量快速下降的直接原因。1995年是日本大企业成长曲线的一个拐点,那年日本企业在世界500强达到了创纪录的149家,以后逐年下降,2008年榜单数量最少到64家,2010年最新榜单,依然是过半数企业退出榜单,还剩68家。2008年是中国大企业成长的一个拐点。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相比,过去他们是客户,我们是工人;他们是老板,我们是员工;他们是老师,我们是学生;我们是学生,他们是老师。美国、欧洲、日本的金融和环境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机会,加速了中国和美国乃至中国和世界关系的重大转变。
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要重新学习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做国际买卖!矿石要学会买,稀土要学会卖;外企要学会买,品牌要学会卖;技术要学会买,规则要学会卖。新时期我们的新任务是:首先,要学会做客户,会消费、扩内需,如何扩内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日子过好,把共富做好;其次要学会做老板,会管理、建组织,做好一个管理者,做好一个企业家;第三要学会做老师,会布局、定规则。以理性和自信,自立于世界强国和大公司之林。
每个国家有各国不同的多样性的东西,也就是优势,有优势也会有劣势,要走出自己的路才有领导力。鲁迅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是创新和跟随之路;我个人认为“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没了路,”是拥挤和雷同之路。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怎么去研究和发现中国大企业的成长之路,需要企业、咨询公司和研究学者共同努力,在技术、观念、规则和管理上有真正的突破,走出自己的路。
总结中国30多年走过来的企业之路,分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有十条经验。企业层面而言,首先是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以及玩命的精神;其次是是强烈的致富欲望;第三条是有效的勤俭习惯,努力干还不花;第四条是卓绝的奋斗精神,牺牲健康、牺牲家庭、牺牲生命去做企业;第五条是虔诚的学习态度,不膜拜某个东西,善于学习、整合结构创新。国家层面而言,第一条是稳定的政治环境;第二条是正确的基本国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三条是巨大的国内市场;第四条就是庞大的人口红利,过去技术是工具,人口是负担,现在有人口红利,劳动力的成本等就能够产生巨大的优势;第五条是有利的国际局势,在进入新世纪的10多年,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冲突让我们有一个安定稳定抓经济建设的好环境。
观察中国大企业的成长,对中国、日本、美国五百强企业的比较与研究,《中国企业500强十年风云》以辩证的思考、描述和分析“五做”(做大、做快、做强、做久、做人)为主线,在充分挖掘500强企业十年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中国500强大企业展现的四大成长规律、八种“做大”模式、六种“速度”曲线、三种“做强”模式、两种“存亡”的类型以及四种时间周期的企业家。
四大的成长规律在书的第一章里面有专门的表述,十年走过来,一千多家中国企业怎么不断变化,从数据上分析他们的成长规律,首先是中国大企业的“崛起律”;其次是企业地位的“寡占律”;第三个是并购重组的“浪涌律”;第四个就是地域分布的“三七率”。结合企业成长理论中有关企业成长寿命周期的研究成果,依据中国总的GDP、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以及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中国大企业目前处于企业寿命的成长期中段,还没有到成长期后段,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未来中国企业的成长不外乎四种结果:第一个是市场空间的扩张,企业能不能在同样的专业领域去世界市场竞争;第二个是产业空间的扩张,企业要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到自己的大平台上,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第三个是技术空间的扩张,企业通过完全创新的技术、工具、方法和商业模式,实现企业飞跃式的扩张;第四个就是如果无法实现前面提到的三种扩张的成长速度钝化,成长速度开始往下走。。同时,在本书中我们还列出了未来中国企业的七大趋势:1、企业规模化,企业不再是通过多层次的管理的来做大规模,而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规模化发展;2、生产集中化,将来中国的企业会形成日本式的重结构,小公司在大公司系列和群体里;3、产业多元化,国家各种反对竞争限制政策出来,企业已经不可能在某一个产业上把别的企业吞掉,就需要产业多元化;4、经营全球化,要建立一个24小时运转的,和不同肤色、说不同语言的人交流以及倒时差倒温度的全球性的生活方式;5、技术高新化,企业要实现技术的标准与知识的产权化;6、经济虚拟化,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信息经济之间比例问题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去思考的;7、责任多重化,企业越来越像社会企业。其中,企业规模化、生产集中化、产业多元化、经营全球化、技术高新化和经济虚拟化会继续成为大企业成长的动力。责任多重化则可能会成为企业成长至少是量的成长的阻力,更多的需要企业负更大责任、增加更大成本、承担更大的风险。我们无法判断由于多种力量的推动,中国大企业的成长会由“量的成长”转向“质的成长”。
八种“做大”模式500强企业是怎么做大的,在中国大企业里面,有八种模式在试验里面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本书简单归纳了企业的八种“做大”模式。1、产品系列成长模式;2、区域网络成长模式;3、上下游一体化成长模式;4、合并收购成长模式;5、资源共享成长模式;6、产融结合成长模式;7、融资重组成长模式;8、复合型成长模式。十年来,中国的500强企业里,以中石化、国家电网为代表的最擅长做大收入的企业依然中垄断与集中的,每年以20%、30%的比例成长;以银行、中国邮政为代表的最擅长做大资产的企业,十年增长率都保持20%、30%,中国邮政更是达到了43.83%。
六种“速度”曲线速度绝对是企业成长非常重要的指标,十年大企业的成长中,我们简单归纳为六种“速度”曲线:1、横线型曲线,增长非常缓慢依然在500强排行榜上,如上海纺织控股、红塔集团、中粮集团等;2、直线型曲线,十年都保持非常快的增长速度,如苏宁、华为、中海油、上海绿地集团等;3、平台型曲线,快速增长上一个台阶,稳住一段时间再快速增长,如北汽控、红云红河、中国铝业、吉利汽车等;4、折线型曲线,快速增长一段又往下掉,然后又冲上来,如京东方、中国重汽、国美电器、金田控股等;5、上弯型曲线,企业可能在这个行业的成长前期,加速度的增长,如中国铁建、中钢集团、中国国电、神华集团等;6、抛物型曲线,企业可能在这个行业的成长中后期,增长是减速的,如中国海运集团、上海华宜集团、广州钢铁、江苏华西等。从世界500强的排名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有以吉利为代表的最擅超的中国企业,也有以北就住总、德赛、建工、大显为代表的掉队最快的中国企业。企业如何保证自己不失败不掉队?要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本书中我们提出了三个速度:第一个是保级速度,维持住你目前的地位,增长速度保持在10%;第二个是标准速度,与其它企业保持同等的增长速度,速度保持在20%;第三个是领先速度,在同行业或者在大企业中增长速度保持在40%左右或者比40%还高。企业增长速度﹤10%时企业基本上被别人甩掉了。
三种“做强”模式男怕入错行,女怕一嫁错郎,根据中国500强企业的分析,行业对我们的规模和对我们的效益影响极大。不同行业里边的区别是非常之大,非常不平衡的发展,预示着我们做企业对行业的选择和战略定位,成为我们未来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提出三种企业“做强”模式:一个是大企业业务结构再造模式,不断调整产品、调整行业来做强;第二个是大企业资本结构再造模式,不断运用资本的运作,不同的杠杆的效果来做强;第三个就是大企业组织结构再造模式,企业通过管控来做强。
两种“存亡”类型分析中国500强中由盛而衰的中国大企业名单、案例找到哪条路不能走,哪个错误我们犯。在衰亡或者存亡发展里面,研究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得出中国大企业成长与衰亡的两个陷阱:首先就是在企业成长前期容易出现的战略冒进陷井,又称为“跳楼猝死”型;其次是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战略保守陷井,又称“肌无力衰亡”型。第一个是太狂,第二个是不变。
四种时间周期的企业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不知是企业家的成长成就了企业的成长,还是企业的成长成就了企业的成长。企业和企业家的基本关系不外乎有三种:第一种是企业家与企业共同成功,企业的成功证明企业家的成功,企业家的的成功也证明了企业的成功,如尹明善、柳传志等最资深的能够真正支撑住中国经济支柱的企业家、潘刚、方红卫等是中国未来至少是企业脊梁的年轻企业家、许达哲、侯为贵等善于投资于创新的企业家;第二种是企业家失败但企业健在,如创维数码的黄宏生、贵州茅台的乔洪等等;第三种是企业家与企业皆失败,如段恒中与河北旭日集团、张家岭与中国轻骑集团等等。从企业家成败的周期时间角度,将中国500强企业家划分四种类型:1、最资深的“恒星”型企业家,在企业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2、最年轻的“新星”型企业家,现阶段在企业里闪闪发光;3、最能投资创新的“明星”型企业家;4、曾经辉煌但已经消失的“流星型”企业家。
面向未来的成长,我们怎么办?首先是要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家,创办营业收入好且受人尊敬的、能承担更多责任的世界一流企业;其次是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企业家,真正理解企业的自律、追求与宗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是民族的中国的;第三是做有定力的企业家,坚持自己的事业;最后是做个职业的企业家,尽职尽责履好企业家的使命,干好自己本职工作。
中国大企业的成长规律分析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