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传奇:千古帝王智慧师


姜太公传奇:千古帝王智慧师(图)

 

姜太公,文韬武略,汇集中国文化大乘,是名垂千古的帝王智慧。

---- 诸葛长青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

    东海海滨人(山东日照)。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仙逝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

    诸葛长青:具体为什么被称为太公?因为周文王一见到他,听了他的治国韬略后,就赞他是自己先太公渴望已久的人才,故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一、姜太公为何姓姜、又称吕氏?

    姜太公,即吕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

    1、姜太公为何姓姜?

    姜太公祖先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

    2、姜太公为何又称吕氏?

    诸葛长青:先秦之前,很多人的姓氏以封地为主。其祖先曾被封在吕地,故称吕氏。

   姜太公先祖伯夷为尧帝敕封的四岳之一,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封地为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姓(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

    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二、姜太公如何成为周文王的军师宰相?

    姜子牙到了他这一代,家道贫穷,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

    1、奋斗人间,勤奋学习。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2、拜访名师、立志天下。姜太公一方面认真学习,一方面广拜名师。

    诸葛长青:姜太公勤奋学习,立志造福天下。后来入昆仑山仙境拜元始天尊修道。学习天地玄法、奇门遁甲、治国韬略等法术。后来应天下大事奇缘,尊师命下山,发布封神榜,建立千秋大业。留下了中国国学的万古传奇。

    3、放眼天下,帝王之师。诸葛长青:有志者事竟成,姜太公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

    诸葛长青:姜太公提出了“人才圣贤决定天下胜败”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才的基础,奠定了我国历朝历代治理天下的根基。

    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4、运筹帷幄,辅佐帝王。诸葛长青:周文王的厉害,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让姜太公全权负责国内外大事。为姜太公施展才华奠定了基础。成为帝王之师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

    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1)辅佐周文王,夯实基础。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

    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2)辅佐周武王,开辟天下。周文王死后,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继位后,继续尊拜姜太公,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诸葛长青: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师尚父,信任支持姜太公施展谋略,为建立周朝天下铸就了坚实基础。翻阅古今历史,众人圣贤人才的都会的到天下。

    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

    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

    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

    诸葛长青:姜太公的谋略来自天道,天道长久,所以周武王深得人心。

    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武王九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

    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

    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

    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军士斩首示众。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四、姜太公成为齐国第一任国王。

    诸葛长青:齐国的开始,来自于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国王。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

    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

    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

    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为逃避战乱,祖孙后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位于湖南常德一带。

     相传兵书六韬》为姜尚所作。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军事韬略

  姜太公作为著名的军事家,署名他的军事著作,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中著录有《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署名姜太公著述的《六韬》虽非太公自著,但也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姜尚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军师型的军事家,其军事韬略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

    五、齐国古都的姜太公祠堂。

    姜太公祠位于临淄永流镇张家庄太公衣冠冢北侧。

    姜太公在公元前11世纪封于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

    他在任期间,“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卒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55米。

   1993年,临淄区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歇山式挂廊配殿,各三楹,现为名人书画展厅。 

    进门所见的“姜太公祠”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全国宗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大门两侧两座威武的大将雕像即青龙、白虎二星君。 

   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贫困生涯、避纣去商、习武著书、牧野大战、封齐就国、破菜争丘、太公治齐、惩治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国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画。

    诸葛长青:姜太公的辉煌人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姜太公文韬武略,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智慧大师。

更多关于儒家、道家、佛家、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续放生,有求必应。只要持续放生、施食、念佛号并认真回向,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必有神奇感应。以下是佛学放生基本知识。请初次放生、施食的朋友认真看看,尤其是放生必须回向,具体请看:
1、
改运方法:反思忏悔、止恶行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dxua.html
2、如何忏悔:忏悔仪轨忏悔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i.html

4诸葛长青放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9_1.html

5、诸葛长青施食仪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0n2fl.html

6诸葛长青施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_1.html

7、施食提醒:添加奉送咒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h0d.html

8、施食回向地狱:怎样回向地狱众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5.html

9、施食轻松者:可召请江河湖海生灵、外星人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ja9.html

10、如何念佛:念佛仪轨念佛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5f6df0102ei5h.html

11、诸葛长青佛家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6_1.html 
12
诸葛长青素食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12_1.html

13、诸葛长青道家文化专辑: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7_1.html     

14、诸葛长青儒家文化: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39807711_5_1.html       

诸葛长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