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应邀参加了在福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系会议”,在宾馆安顿下来后,我迫不及待地走访了著名的福州晓风书屋——这个在困难中苦苦坚守的学术书店。每次来到这类书店都感到一丝欣慰,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学术积累,还有那么多的同行在坚守阵地!鼓屏路183号的晓风书屋有社科学术图书2万余种,上下两层楼琳琅满目,但诺大的书店仅有三两读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风入松读者人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盛况,不胜唏嘘。
2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做了大会报告,万钢部长说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必须重视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万钢部长举了柯达倒闭的例子。相信每一个出版人对万钢部长这句话都会非常敏感,因为图书出版业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以及由技术变革引发的其他注定要改变书业状态的深层次变革。
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10年前说:“若有一天万圣书园开不下去,唯一的原因,是没人生产万圣销售的主力产品了。”10年前他完全没想到,现在不是产品原因,是“另一种变化,环境的压力,差点让万圣关门”。其实,环境的压力还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以及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其他变革。
首先,互联网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其特征是海量信息、及时发布、成本低廉、多向互动。这都是纸质图书出版模式所没有的。现在还有人去实体书店看书再回家上网买书,随着网络书店信息的完善,这一步也将可以省去。传播方式的改变是传统书店凋零的根本原因,网店恶毒的价格战和租金压力不过是表象。
其二,谷歌、百度强大的检索功能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口味。系统性阅读、全景性阅读已经让位于主题阅读和主题关联阅读,阅读呈现所谓“碎片化”。而纸本图书是不符合碎片化阅读要求的。阅读口味改变将使传统出版业走向穷途末路。高技术武装下赤裸裸直奔主题、追求效率的时代阅读特征将使风入松倡导的“诗意栖居”的理想灰飞烟灭。
其三,开放存取,也即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的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的文献公共利用方案,最终将改变书业的生产方式、存在方式和盈利方式。2004年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关于公共基金赞助的研究资料的开放存取宣言》,提出对公共赞助研究成果开放存取的主张,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签署此宣言,200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开放存取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2010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开放存取免费资源已经相当可观,并且“开放”还在继续。在绝大多数作者写书的经济利益都微乎其微的情况下,科技文化成果的及时、有效发布,以及他人成果的对等获取将成为时代的选择。
互联网的高效传播方式、检索式阅读习惯和开放存取方案将根本改变图书业态,这种趋势看来不可阻挡。
教材、教辅、出版资助费是当前许多出版社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如果义务教育免费教材得以推广、如果学术评价体系发生变化,这些基础瞬间动摇。留给出版人的时间并不多。
置于死地而后生,但愿图书出版业能杀出重围,尽快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