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表团:话不完的“三农”


       

“三农”仿佛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下达开始,有关农业的各种讨论和呼声已经不绝于耳。而在随后的“两会”中,“三农”依然是人大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在农业人口仍然占据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三农’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山西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当谈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民生的论述,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申联彬直接谈起了农业。他的话显然成为了一个引线,话题就此蔓延开来。

讨论最多的还是农民增收。“山西要实现农民增收,我认为要把握好三点。”申联彬说:“一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并通过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化程度;二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相关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三是加大以工补农、以煤补农的力度。”

山西的农业以特色农产品著称,颇具发展潜力。近年来,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战略主导和农产品加工企业“513”等工程的带动下,其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基础日益巩固,对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杜善学表示,从龙头企业在山西“一县一业”推广中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农业企业对实现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此,应当围绕大型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山西的煤炭企业在多元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多向农业倾斜。

至于“一村一品”,杜善学认为,除了在规划上加大力度和覆盖面以外,应将农业科技作为“一村一品”的重要补充。“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还比较狭窄,科技普及的范围也不够大。”他说,“可以围绕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加快订单培养,并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利用好教育资源,真正给农民解决技术方面和生产观念上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包括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在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的口号和要求向来都不缺乏。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张钟宁看来,应是“重在落实”。“去年,针对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同意了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并给予了资金支持。然而到最后,真正落实在实效上的却几乎看不到。”他表示,只有将政策、资金落在实处,才能使科技真正成为农业的根本出路。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农村干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关注的领域则更加广泛。从农民增收到农业科技,从农产品转化到农业企业,从农村学前教育到关爱空巢老人,甚至还包括农村建筑、文化的保护等相关问题。而在她的发言完毕后,有关“三农”的讨论则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