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装备工业科学发展


  从建国初期的发展重工业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到1983年“110号文件”为标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被再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再到1998 年“九五规划”提出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直到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振兴一直是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己任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工作之一。

  梳理概念和机构的演变,“战略性”和“市场化”成为其重要的关键取向。显然,如何在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更好地贯彻党的战略意图,是振兴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工业化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最为倾注心力的问题之一。考察中国工业化特别是工业化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也是明确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表示,建国后,尽早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决策者们考虑的中心问题。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自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重工业为工业化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集全国人民之力,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一些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一些产业从弱到强,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早在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就在一次讲话中表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他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

  1948年9月,刘少奇在《论新民主主义经济与合作社》一文中分析新中国面临的不利条件时,第一条就是“中国的大工业还很少,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还很弱”。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围绕着工业化展开部署的。1953年,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此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多次强调重工业的中心地位。1953 年12月,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必须是发 展重工业”。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 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1956 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强调了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战略不能动摇。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说: “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195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 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与现代化的农业.过 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以重工业为工业化核心的思想,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工业化建设,使我国建立了一个基本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董志凯研究员表示,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而是一种历史共识。早在清末洋务运动中,就有优先发展“机船矿路”的方针。民国时期,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到资源委员会的《重工业建设计划》,都体现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工业优先战略的最早体现在《共同纲领》中。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第三十五条规定:关于工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从 1953年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制定“一五”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制定的总路线确立了“一化三改造”方针,其中首 先就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注意发展轻工业、农业、运输及其他行业”。此后,“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49 年12月~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方进行了最高会谈。此后,经周恩来、陈云等赴苏联,至1952年底陆续商定了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的第 一批50个重点项目;1953年,以国防工业为重点又与苏联签订了第二批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共91个项目;1954年,又与苏联签订了第三批苏 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共15项。三批合计156个项目,史称“156项工程”。这些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中,重工业占97%。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形成了中国新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大大增强了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能力,填补了一批生产技术领域的空白,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基础。此 后对于我国工业布局影响较大的是始于“三五”计划时期的“三线建设”。1965年前后,中国周边形势异常紧张,国家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 行了调整,形成“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并要求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确立了三线建 设的战略决策。此外,1970 年代“九大设备”的研制,也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为了应对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全面禁运封 锁,中央决定自行研制九套大型成套设备。这“九大设备”是为发展冶金工业,提供生产航空、导弹、原子能和电子工业所急需的新型材料的生产设备。包括:3万 吨模锻水压机、12500吨卧式挤压水压机、辊宽2800毫米热轧铝板轧机、辊宽2800毫米冷轧铝板轧机、直径2-80毫米钢管冷轧机、直径 80-200毫米钢管冷轧机、辊宽2300毫米合金薄板冷轧机、10000吨油压机、辊宽700毫米20辊带钢轧机等。

  从向苏东开放到向欧美开放1972 年1月22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 化肥设备2套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并提出争取扩大对外引进规模,使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工作取得重大成就。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43方案”,是继“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到1982年全部投产。在 “43方案”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 等。“43方案”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设备和先 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1980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这次引进,大致上形成了新的对外贸易格局,正如陈云所指出的:“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25%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东欧。”另 外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布局是被称为第三波技术引进的“78计划”。1977年11月,国家计委提出:到2000年建设120个大项目,本世纪末使中国 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这个大规模建设规划的主要手段就 是扩大引进外国资金和设备。1978年6月,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谷牧等人的汇报。谷牧提出,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已经有很大差距,应当利用当前国外资金过剩的有利时机,扩大对外引进。7月11日,国家计委提出了500亿美元的引进规模。1978 年对外引进的情况是: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建设宝钢,总投资214亿元;包括大庆石油化工厂、山东石油化工厂、南京石油化工总厂等9个化工成套设备引进项 目;以及100套综合采煤机组、德兴铜基地、贵州铝厂、上海化纤二期工程、仪征化纤厂、平顶山帘子线厂、山东合成革厂、兰州合成革厂、云南五纳厂、霍林河 煤矿、开滦煤矿、彩色电视项目等,共为22项重点工程。整个1978年,引进项目已经签约58亿美元,相当于1950年到1977年28年中国引进累计完成金额65亿美元的89.2%。  国务院重大办与“863计划”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长期实行的高积累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以及政府独自推进工业化的方 式,逐步被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方式所取代。中国工业化道路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战略转变为农轻重并举的均衡发展战 略。到1987年中国共产党 “十三大”,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对外开放、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为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实行四个全面发展:一是 农轻重全面发展;二是各种经济成分全面发展;三是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四是“内向型”和“外向型”全面发展。但 事实上,重工业的更快发展不仅是中国工业化的规律,也是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根据联合国统计处的资料曾对制造业中轻 重工业的比例变化做出如下结论:“1955年以来,(到1976年)一切经济类型国家的生产总趋势是重工业的比重增加,这一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轻工业发展,使得重工业的链条陡然绷紧,除了加紧从外国引进设备外,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很快被迫提上议事日程。1983 年7月12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又称“110号文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挥 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对现有企业有计划地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重点建设,用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装备武装新建 和扩建的企业”。并特别强调“对这一工作稍有忽视,必将贻误大事”。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在依靠我们自己技术力量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制造若干套重点建设项目的技术装备,力争在前十年内把这些最核心的关键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由此成立了包括李鹏、吕东、江泽民、陈锦华、林宗棠等同志在内的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表示,从“110号文件”出台开始,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就被再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介绍,1983年“110号文”发布后,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贸合作、合作设计与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攻关等形式, 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在技术、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如哈尔滨、四川、上海电力装备制造基地的工艺装备水平和开发设计能力已基本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 条件。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表 示,改革开放后,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实力不断壮大。80—90年代,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5000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 30万吨乙烯、千万吨级露天矿采掘设备、大秦铁路重载列车等重大成套装备,解决了经济建设中的急需。另 一件对装备制造业影响很大的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的“863计划”。1986年初,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向中央领导提交了一份“发 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3月5日,邓小平同志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按照小平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立即组织专家对几位科学家的报 告进行周密论证,于1986年11月18日出台了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后来,邓小平又亲自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 技,实现产业化。”1986— 2005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承担863计划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超过15万名,约有500余家研究机构,300余所大专院校, 近千家企业参与了计划的研究开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形成国内外专利8000多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我国现代高技术产业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863计划”内容广泛,其中最多的项目,就是与信息技术和现代装备有关的高科技领域。

  “863 计划”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激光技术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 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 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点。

  同时,围绕能源发展需要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需求,“863计划”发展了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和国防“杀手锏”装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师治国”时代

  比 较有意思的是,1983年国务院重大办的成立,成为了未来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培养基地。据董必钦回忆,国务院重大办当时由国务院领导直接负责,江泽 民、李鹏、邹家华、朱镕基等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是这个小组的领导成员。随着这一批政治家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中国也由此进入被称为“工程师治 国”的时代。

  12年后,伴随着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国务院重大办也早已被撤销,其职能已归口国家经贸委。1998年2月12日,由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工作的规划方案”,成为了此后一段时间内党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该 文件对此前国务院重大办的工作成绩进行了高度评价,表示“12个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项目的研制工作。已累计完成了50多个重大成套设备、1100多个重点课 题的研制任务,确保了70多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重点技改工程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通过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研制和国产化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能成套设计、成套制造、成套供货、成套服务的企业(集团),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骨干队伍”。

  文 件提出,“九五”期间要紧密结合“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吸收创新等形 式”,组织并完成一批重大成套设备研制和国产化任务,逐步掌握其核心关键技术,“继续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形成批量生产和成套出口能力”。 并选择了10项急需研制的重大成套设备和重大关键设备,确定为“九五”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项目,列入“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规划。

  这 10项重大成套设备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套设备、大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大型化肥成套设备、大型乙烯成套设备、薄板坯连铸连轧成套设备、浅海石油钻 采和三次采油成套设备、60万千瓦超临界和空冷火电机组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煤炭海运船舶及港口装卸成套设备、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 等。

  对于“九五装备规划”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义,曾培炎的评价是“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支持的力度,并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推进自主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水平”。

  另 外一个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是“国家973计划”。鉴于“863计划”取得的成就,1997年,党和国家采纳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制 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计划”),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国家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面 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自 1998年实施以来,973计划围绕能源、信息、资源环境、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进行战略部署。在高速列车、大型动力装备制造、输变电装 备、巨型重载操作装备、超高速加工技术及装备、重型燃气轮机、高性能滚动轴承、数字化制造、全断面大型掘进装备、电动汽车用低成本高密度蓄电、新能源装备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部署。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振兴装备制造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此后,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个更重要的政策文件是,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明确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政策,是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提 出了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大型乙烯等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 成套设备、大型煤炭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和海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重大(成 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新型纺织机械、新型农业装备、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等电子工业装备、生物工程和医药生产专用设备、民用 飞机及发动机等16个领域的重点突破计划。并很有远见地提出了“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这一发展智能化装备的思想。此 外,2006年2月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在工业节能、煤化工、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控制、海水淡 化、基础件和通用部件、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先进医疗设备、智能服务机器 人、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发的布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申到“2020年,国家工业化基本实现”,并强调“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2010 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所涉及的7大产业中,有5个产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或者核心为高端装备制 造。文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已拉开大幕——美国提出物联网和“智慧地球”;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上千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态势预示着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奏。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产业革命从哪个领域兴起,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