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是毛泽东119周年的诞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对他自然是批判者有之,赞扬者亦有之。而这种分歧的背后,其实不只是一种对历史的评价,更是一种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现在这方面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论都多了去了,自由主义的、新左派的、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包括刚建国时曾践行过的新民主主义那一套仍然有人翻了出来,大家莫衷一是,争论不休。
有这些讨论是好的,至少讨论的存在反映出思想的多元化以及当前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的思想自由空间,这些因素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有些讨论与认识实在是不着边际,如说到网络就提到会助长谣言,说到选举就认为中国会乱,说到美国就是反华势力,甚至连民主好不好、中国应该要不要民主(且不管民主的含义,因为在我国的政治词典里,“社会主义民主”也属于民主的范畴,而且是更高级的民主),在有些人那里也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实,民主也好,正义也好,诸多在社会科学中看起来很高深的概念,都源于而且也可以还原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原本不必要太多的争论。伦理学中有时讨论牺牲一个健康人的生命,以其器官去拯救五个病人的生命是否应该的问题,但一个哪怕没有修过伦理学知识的普通人,也会用常识告诉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你不能就这样剥夺一个无过错者的生命。在一个班上,大家都知道班费的开支不能由班长一个人说了算,但每一项开支都拿出来让全班决议似乎也是没有必要的,折衷且理性的办法就是日常开支由班委集体讨论决定(而班委每年由同学们自己选举产生,并且处于同学们的近距离监督之下),重大开支则由全班议决。民主的价值与治理效果,小集体是如此,国家层次亦然。
如果说个人经验有限,甚至当前中国的经验也有限,尚不足以为种种重大争论提供直接经验来源的话,那么你完全可以博览群书,从过去的历史中、他国的经验中去汲取丰富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来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如民主与专制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斗争、社会主义的命运、民族主义的阵痛,诸此种种,无不是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早已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所克服的东西。虽然每个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但同为人类,许多精神、价值是相通的。看看别人走过的道路,也可以大致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果说现实毕竟只是现实,在理论上仍然需要澄清与争论,那么也可以从书上找到许多有价值的线索,甚至答案。有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宪政、法治等核心概念,至少在如康德、洛克、卢棱、霍布斯、孟德斯鸠、哈耶克、罗尔斯等近代以来的先哲那里已得到充分的讨论。如果能够多看一些他们的书,我相信一些无谓的争论自然会烟消云散,根本无需在一些无谓的骂战中多费唇舌。当然,仍然有人可能说,这些毕竟只是西方的知识,或是过去的知识,不能够说明现在的问题。但西方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过去与现在不能割裂,至少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前人的精神成果。如果在读了这些书后再进行讨论,我相信我们的思路与实践道路都会少走些弯路,有关中国未来前途的思考层次就会提高很多,中国未来的方向或许也会更加明朗。
所以,要弄清许多问题的答案,认清中国未来的应然方向,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生活、自由地读书,我相信以现在多数年轻人的教育水平,以人本身所有的理性,并不难得出答案。当然,现在难的可能恰恰是能否认真生活、自由读书的问题。在学校里,当就业的压力剧增,各种考证、考级纷至沓来,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那些与考试、工作无关的“闲书”呢!即使有心去看,能不能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去讨论也是个问题。西北政法大学老师谌洪果不得不在走廊举行读书会,就是当前中国大学难以自由读书的一种现实折射。至于认真生活,当年轻人一踏入社会,便发现马上面临工作拼爹、高房价等诸多现实难题,经济压力、社会压力甚至是感情压力一齐涌来,哪里还会有认真对待生活、思考生活的坦然与理性?相反,挫折之后的偏颇、面对不公的激愤,或是无力之后的犬儒,不但容易成为一种生活情绪,甚至有可能汇集甚至固化成一种生活态度,人生的方向可能因此而错位,对国家方向的认识也可能因此而迷失。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要让国家找到自己正确的方向,就必须要让其中多数的国民,至少是那些在政治上和舆论上起主导作用的国民能够有一个比较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比较自由的读书环境。为什么上个世纪80年代令人怀念?是因为它让人觉得有方向,有希望。而当时之所以有方向,我想除了一个对文革的坚决的共识性否定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的大学生们没有工作上担忧,学习也不像现在这样受到无形的限制,故有大量的时间去看各种“闲书”,思考各种问题。加上当时不少知识分子以及负责任政治家的推动,故促使社会层面养成一个比较健全、理性的思考氛围。现在的社会与大学,虽然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但无形的枷锁却大大增加,要认真地生活、自由地读书,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了!
尽管如此,对于用心追求中国进步的人来说,切不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放弃主观的努力。不管怎么样,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如何生活、如何读书其实还是取决于你的内心。只要你用心与努力,无论生活的条件多么艰苦,读书的环境多么压抑,我想仍不能完全阻止你去认真探寻前人经验、思考现实问题。或许,只要你能够超越个人际遇与得失,秉持一种理性态度,越是不利的环境,越是能够促使你看清楚自己人生的轨迹,以及中国未来的方向!
认真地生活,自由地读书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