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年前的武当“罗天大醮”
作者:海月
“罗天大醮”是道教隆重活动
“罗天”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罗天。所谓罗天,是指天外之天,最高最广之天。“醮”乃是道教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早期道教举办醮仪的目的是治病、宥罪。醮仪最早是在夜间露天设供祭诸神的。
据道经规定,普天大醮应供奉3600醮位(即神位),周天大醮供奉2400醮位,罗天大醮供奉1200醮位。三种大醮做法、规模虽有区别,但其目的都是:一护国佑民,二延寿度亡,三消灾禳祸,四祈福谢恩。另外还有金箓大醮,玉箓大醮、黄箓大醮等大型道教仪式。
唐朝以后,历朝都是每逢国有大事或大灾,均召请道士在宫中或名山宫观设坛建醮。清代以后这种大型道教斋醮活动就很少见了。
罗天大醮的主要科仪有焚香、开坛、请水、扬幡、宣榜、荡秽、请圣、摄召、顺星、上表、落幡、送圣等等。在诵经礼拜时还伴有优美的道教音乐和动作、队形变化多样的禹步及踏罡斗。
早在1526年,为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曾在武当山静乐宫举行了持续7个昼夜的“罗天大醮”。
嘉靖皇帝为求子将希望寄托武当
称作武当山的“铁杆粉丝”,朱厚熜当之无愧,一点儿都不为过。
明朝,历代皇帝一直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并把玄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大修武当山以后,明朝皇室对玄天上帝(玄武神)的奉祀绵延不绝,未曾中断。位于武当山金顶的灵官殿,大概最能体现明朝皇帝对这座仙山的厚爱。
从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将玄武神奉为“护国家神”之后,每一位新皇帝即位都要遵守祖宗定制,遣官到武当山致祭玄武神,以告谢神灵。耸立在这里几百年的7座石碑,都是明朝历代帝王登基元年所立。“佑我家邦”便是帝王们对玄武神表达的共同祈愿。从永乐皇帝到嘉靖皇帝的100多年间,明朝的历代帝王为充实家庙,御赐武当山神像、供器不计其数。
嘉靖皇帝登基以后,他对武当山的精神依赖与日俱增。1522年4月25日,嘉靖皇帝遣工部右侍郎陈雍到武当山致祭。也许在他心中,如果不是玄武神保佑,自己不可能从亲王一夜之间变成皇位继承人。
1524年,时年17岁的嘉靖皇帝恭敬地送给武当山一件五色瓷雕。瓷牌上龙凤为黄灰两色,中间“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九字为紫色,俗称“素三彩”。圣牌正下方一日高悬,若初升的太阳,双凤展翅在瑞云中飞翔。两边各饰两龙,均用龙口亲吻着圣牌,龙体饰黄色,寓意其为真龙。
1526年2月,位于均州城(今丹江口水库淹没)的武当山静乐宫举行了持续7个昼夜的“罗天大醮”,这是道教最高级别的斋醮科仪。
此时,这个少年天子究竟想向玄武神祈求什么呢?
有他的堂兄正德皇帝31岁盛年无嗣驾崩的先例,时年19岁的嘉靖皇帝无疑希望武当山玄武神赐予他传宗接代的人。因此,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给了神灵。
史书记载,此后,嘉靖皇帝及其皇后、嫔妃在武当山的求子大醮多达10次。
在等待中度过7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大喜之下,他对玄武神的奉祀变得更加狂热,成为继永乐皇帝之后最为虔诚的崇奉者。他在位45年间,共为武当山下圣旨140道,朱厚熜也成了大明王朝中为一座山下圣旨最多的帝王。
也许心诚则灵,嘉靖皇帝竟先后生下八子五女。
武当山是嘉靖皇帝的精神支柱
从小耳濡目染,嘉靖皇帝朱厚熜对武当山玄武神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
1507年8月,桂花飘香的时节。他出生在湖北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兴献王府内。在道长的指点下,兴献王给这个孩子取名朱厚熜。兴献王此前有过3个孩子,但不幸的是,这3个孩子都在幼年夭折。
自幼体弱多病,又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朱厚熜从小就被家人宠爱有加。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兴献王每年都会带他祭拜武当山玄武神。
1522年5月,朱厚熜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嘉靖。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到明朝的国君,他深信自己的成长一直是在玄武神的庇护之下。
年少的嘉靖皇帝刚刚登基时,便急忙派人到武当山祭拜玄武神。在他的心中,如果不是玄武神保佑,自己可能会作为亲王在湖北终老一生。然而,命运中的一个偶然,让他忽然从亲王变成皇位的继承人。“嘉靖皇帝朱厚熜从亲王的位置上被选拔为皇帝继承人,对他来说是没有想到的一件事。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儿子,而且在盛年就去世了。突然成了皇帝,朱厚熜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他必须要通过什么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奇如是说。
1524年2月,武当山也似乎感受到了来自京城的寒意。这个冬天,满朝文武大臣中,嘉靖皇帝最为信赖的首席大学士杨廷和忿然离去。事情的起因源于嘉靖皇帝执意要把自己已经离世的父亲由亲王抬高为帝王,史称“大礼仪”事件。这在以礼法刻板著称的明朝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从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遵从祖制成了皇室子孙的根本法则。如今,一个在皇室中毫无根基的少年提出了一个让满朝大臣愕然的想法。再三劝阻无效后,杨廷和的辞官离去让君臣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状态。
面对朝中重臣几乎一致反对的局面,年轻的嘉靖皇帝并没有丝毫的退让。在决策的关键时刻,他派人给武当山送去了一件“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最终,“大礼仪”风波以嘉靖的胜利告终。“朱厚熜把他在这个斗争中的精神寄托放到武当山,放到道教这个方面,也是说明他当时的一个需要,需要精神的支持和他自己信仰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奇认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商传说:“嘉靖皇帝就是因为自己的堂兄没有子嗣,才得以做了皇帝。如果他也没有子嗣,那么面临的结果就跟他的堂兄是一样的,这个对他来说是很害怕的事情,因为这样,别人也会重立自己的体系,他辛辛苦苦为自己的生父、生母与诸臣进行的‘大礼仪’争斗就付之东流了。”
嘉靖皇帝重修武当以表心迹
1552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效法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举,在修建北京城外城的同时,耗资9万多两白银,调遣工匠夫役近10万人重修武当山。一年后,重修工程全部结束。
嘉靖皇帝特意为武当山敕建了一座石牌坊,并手书“治世玄岳”4个字。这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的仿木石结构建筑,被称为仙界第一关。嘉靖皇帝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标志着武当山道教被提到了兴邦治国的高度。由此,武当山的地位超越了龙虎山、茅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跃居久享盛名的五岳之上,被视作“天下第一名山”。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育成说:“按照过去皇家的典章制度,皇家的典祀当中要祭五岳,因为五岳是名山,往往是作为中国的一个代表。而嘉靖皇帝把武当山称为‘玄岳’,表明了武当山在嘉靖心目中的地位。”
从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开始,到嘉靖皇帝重修武当山,明朝皇室子孙在绵延400公里的武当山,修建和维护宫观道堂多达两万余间。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换一间房,需要50多年才能住遍武当山的房间。这些或在山坳之间,或在绝壁之上的宫观道堂,将自然山水与人文交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提调藩臣方升编撰《大岳志略》详细统计了武当山宫观殿堂道房间数:太和宫520楹、南岩宫640楹、紫霄宫860楹、五龙宫850楹、玉虚宫2200楹、遇真宫396楹、静乐宫560楹,合计6026楹。而上述统计尚未包括清微宫、朝天宫、五龙行宫、8观及庵、祠、岩庙等处建筑。此时,武当山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道教中心。
在《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纪成之碑》中,嘉靖帝解释了他崇奉玄天上帝真武之神的原因:“朕皇考封藩郢邸,实当太和灵脉蜿蜒之胜,岁时崇祀惟谨。”他认为其父王(兴献王)封藩郢邸(今湖北钟祥)和武当山相邻,龙脉相连,他能继承皇位,享受“九五之尊”的荣华富贵,与他父亲崇祀玄天上帝真武之神,得到玄天上帝真武之神的保佑有关。尤其是壬寅宫变的化险为夷,使他深信玄帝的佑护。由此,他对武当的依赖达到了最高峰。
然而,嘉靖皇帝之后,大明王朝盛极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