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古镇:汉江流域堵河边的“小汉口”


黄龙古镇:汉江流域堵河边的小汉口

 

作者:章新俊 实习生 丁罗兰

 

  古镇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

  虽然无数次途经张湾区黄龙镇,但从未真正走进这个古镇。1121日,在浓雾中,记者探访黄龙。一早,乘车从城区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一个小时的路程,记者就到了黄龙街。再徒步10多分钟,便可看到黄龙老街,街上的古宅规模不小。

  说到黄龙,当地人都会说黄龙滩。而关于黄龙滩,在当地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夏季,接二连三的暴雨导致堵河水猛涨,把黄龙淹得所剩无几。从堵河上游下来一条白龙和一条黄龙,两条龙游经此地后雨停水退,白龙先游走了,黄龙却被搁浅于此。水退后,黄龙搁浅处出现了一片沙洲,河水在此划了一个弧形。后来,此地被人们称为黄龙滩。当然,这也仅仅是传说,无从考证。关于黄龙,资料记载的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我国著名史学家任乃强编写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对黄龙有少量记载。张湾区史志办主任严巨东告诉记者。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一书中记者看到,古微国在迁徙过程中,曾经在黄龙一带有过一段时间的停留。

  而记者查阅有关微国历史资料得知,微国夏朝时期最早建立于山东西南部,后被殷商上甲微打败,向西逃到了山西潞城,但是冤家毕竟是冤家,商与微最后还是战争不断,后来商王廪辛(商代第26位国王,公元前1191年即位)对微国的打击最为沉重,在战争中,俘获了微国的重要首领,并用以祭神。战败的微人不得不再次西迁。

  后来,微国在竹山立国,周穆王(公元前976—公元前923年在位)时期,微国彻底迁出鄂西北,其间确实可能在黄龙停留。

  多次搬迁繁华盛景稍逊汉口

  余策鼎是土生土长的黄龙人,曾在北京、武汉等地的寺庙出家,对于黄龙历史也深有了解。他介绍,余姓在黄龙镇属大姓,指着不远处的余家老宅,余氏家族在黄龙有250多年奋斗史。我是余家的第七房后代,我们家谱尚存,在陕西周至县。提到这些,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据了解,清朝乾隆年间,长江流域一带恰逢盛世,经济发达,人口猛增。当时余氏家居武昌县宫台山(现归大冶县),后来迁至黄龙,余姓慢慢地就成了当地大姓。而黄龙街64号余氏老宅的规模之大,足以看出余氏家族人丁是多么兴旺,家族又是多么辉煌。

  黄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搬迁,才到了现在的位置。严巨东告诉记者,有关黄龙古镇的史料,明朝以后的记载才稍微多一些,之前鲜有记载。记者从他提供的资料了解到,清乾隆三十年(1770年),清政府在黄龙设立了巡检司,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郧县唯一的巡检司署所在地;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龙在现大峡枣园、肖家湾一带建镇;咸丰三年(1853年),堵河发洪水,街道被冲毁,黄龙被迫迁至老店(今黄龙东湾);同治年间(1867年)老店又被洪水淹没,自1867年后第三次修建街道于现址。

  自清朝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三百年间,黄龙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程度稍逊汉口。黄龙也因此被称为小汉口,是鄂西北重要的商业、文化、航运中心。

    四大会馆承载半部黄龙历史

  经过明清两朝建设,黄龙四大会馆规模庞大,气势甚为磅礴。在黄龙镇宣传委员李静贤带领下,记者决定拜访四大会馆。

  穿过一条巷子,记者首先看到黄州会馆,该会馆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结构仍为原状。会馆房脊飞檐非常独特,而高高翘起的飞檐两端雕刻图案,远远望去非常精美。在墙上,记者看到青砖上黄州字样清晰可见。记者随后进入会馆才知道,该会馆现在被用作粉条加工厂。该会馆有两层,为木质结构,房屋梁架为穿斗式构架,平面为四合院式建筑,带有天井和厢房,整个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而在几根大梁上,记者看到挂满蛛丝,仿佛在向到访者叹息时光的残酷。

  和黄州会馆一墙之隔的便是武昌会馆,武昌会馆墙壁上的青砖上则印有君邑二字。不过由于武昌会馆大门紧锁,记者未能进入馆内参观。

  随后,记者决定前往江西会馆、山陕会馆探访。71岁的王奶奶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连声感叹可惜:这两个会馆房屋主体都塌了,已经成了危房,可惜了。不过在她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业已破败的江西会馆和山陕会馆。记者看到,会馆的地上堆满残砖断瓦以及腐蚀掉落的木头,房顶椽木屋瓦所剩无几,屋子坍塌,已不成样子。不过四大会馆,就能顶上半部黄龙历史。采访中,更有年长者如此感慨。

  而在黄龙街29号一处楼下,记者远远就看见了一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据说早年挖出来一对,雄狮子因被挖坏了后来就埋了。走近一看,记者发现这是只雌狮子。雌狮除眼珠破损外,其它部分几乎是完好无损。它威猛而不失慈爱,一只小狮子则在其怀中与它对视,似撒娇状态。

  位置重要兵家历来必争古镇

  我跳马。”“我将你军。在前街中间位置,记者很远就听见几位老者的声音。他们正在街边兴致勃勃地下象棋。

  走近才得知,年长者姓余,今年83岁,余老早年在黄龙镇中心小学当老师。说起这个曾经名扬鄂西北的古镇,他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在他的记忆中,黄龙曾经是何等繁华,作为重要的水运港口,黄龙上至竹山、竹溪、房县,下可达丹江、武汉,河面上曾经是百舸争流的场景。街上每天游人如织,茶叶、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从正月一直到三月,会馆的戏楼天天都有各种大戏上演,出一趟街得半天时间。黄龙古镇原来有四条街,前街、上街、下街和河街。他说,不过,古镇如今只剩下三条街,仅几百米长了。

  记忆中的故事恍如旧梦,从余老的描述中,记者似乎感受到一个霸气的黄龙。当然,一个小小的镇,客商们为方便商业往来,按不同籍贯在此设立会馆就有四个;而为了传教,竟建有天主教堂……想想这些,也应该猜到当年黄龙繁华程度一定令人咂舌。提起古建筑,66岁的耿大爷更是唏嘘不已,可惜了,以前的规模非常大哟!

  历史上的黄龙不仅繁华,且位置重要,因此它更成了兵家历来必争之地。其中,三国时期,刘封从汉中经水路到庸(竹山),黄龙即是必争之地;明崇祯六年至崇祯八年(1633年至1635年),李自成等率领的起义军,曾三次在黄龙与明军作战;清咸丰六年(1856年)10月,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高二龙等进军黄龙,第二年在黄龙战败;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在黄龙等地击退乡勇阻击后潜入大山休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在黄龙设立防空哨所和枪械修理所;解放战争时期,1948410日,解放军郧县江南支队和江北支队在黄龙整合为郧均独立团;1948517日,郧阳军分区奉命移驻黄龙;1948126日,解放军在黄龙夹击国民党十七师十二团,歼敌千余人,黄龙正式解放。

  旅游兴镇企盼恢复往日辉煌

  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正对着黄龙古镇,宛若绿带横亘境内。而为了让黄龙古镇恢复往日的辉煌,黄龙镇党委和政府也是用尽心思。

  2008年初,镇政府着手开展黄龙及周边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先后完成古镇会馆、民居资料的整理汇总。

  2009年,又委托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编制了《黄龙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控制性规划》,确立了黄龙古镇、休闲乐园的旅游形象定位。

  但时至今日,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显得还是有些滞后,当然这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原因。记者探访时,一边是小学播放着当下很火爆的《江南Style》歌曲,一边是安静地矗立在堵河之畔有些破败的古镇,这也更显示出黄龙亟待恢复往日辉煌。如今,闲暇之时,古街上偶尔有三三两两慕名而来的游人路过。

  站在前街尽头,记者便可看到堵河。而见记者探访黄龙,一位老者略带遗憾地告诉记者:当年算是通江达海哟,随着水上运输的没落,码头的繁华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极目远眺,透过冬日的迷雾,记者仿佛能看到一条黄龙正向我们游来。可以预测,如果能获得一定注资,古镇繁华的盛景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