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获悉,《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报告(2011-2012年度)》一书即将出版面世,其中的《“三公”经费公开调研专题报告》颇为引人注目。根据该《报告》调查的结果,目前国务院部委机关的“人均办公经费”透明度较低。负责《报告》调查部委机关依申请公开情况的中国政法大学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2年3月份开始,他们的调研人员以公民个人身份向42家部委机关申请公开“人均办公经费”信息,但所遇阻力很大,且仅有9家公开了自己的“人均办公经费”信息,7家至今对公开申请置之不理,11家以“不属于公开范围”、“国家秘密”等种种不充分理由予以拒绝。
42家部委机关中,只有9家公布“人均办公经费”,意味着只有2成左右的部委机关具有政务公开意识。最难堪的是,那些置之不理和以“不属于公开范围”、“国家秘密”作为借口的部委机关高达18家,比例超过42.8%。政务不公开,何谈公共行政,没有公共行政,权力如何制约,权力不加制约,何来公平正义?
很简单的常识性逻辑,在部委机关那里却不兼容适用,这才是公众舆论最为受伤的。作为庙堂之高的国家部委机关,是各项政策的制定者,若他们只会法人而不能法己,其公信力就会降低乃至沦丧。如果说对于人均经费公开置之不理,则是官本位思维的惯性遗存,以“国家秘密”为借口不予公开,不仅是权力倨傲,还有些以势唬人了。
但在民智打开的情势下,以“国家秘密”作为不公开的理由,不过是虚张声势,徒增笑耳。何为国家秘密,公众可以从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找到正解:一是“人均办公经费”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二是国家秘密也不是任意个人或任意单位机构随意界定的。
揭开了国家秘密的真相,以此为借口不公开“人均办公经费”的部委,说轻了是推诿卸责,讲重了就是说谎欺人。
不是公众对相关部委的不尊重,而是相关部委太不自重。信息时代,今夕何夕了,网络社会涵养下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品质已经养成,公众网络问政的严苛性,在于塑造一个相对理想的权利型社会,最简单的,莫过于权力部门对公民权利真正的谦卑,权力作为与不作为,一切秉承法治原则。但现实很残酷,虽然公权力的公开承诺看上去很美,但是执行起来,不是过度作为就是不作为。权力与权利的博弈产生诸多不和谐由此而生。以人均办公经费公开为例,这本是各级政府部门已经的义务,在法治国家无须公民去申请公开。可是有些国家部委,这种义务就被屏蔽掉了。上有所好,下必附焉(敷衍),权力对权利的漠视,如果仅仅止于官家的傲气,也就罢了。事实上,有些部位不愿意公开的原因,在于“人均办公经费”不能公开,不能的内幕就是对公共财政的滥用。说到底,还是“三公”消费有不合法不合理暗箱操作的原因。
中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消费”有很多版本,最常见的是9000亿(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和公款出国3个3000亿),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可是,要让证伪这个令人吃惊的数字,从中央部委到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妨把自己的“三公”消费都给曝晒在阳光下。如果说有些部位连“人均办公经费”都不敢公开,还虚张声势地以“国家秘密”来唬人,又如何消弭公众的疑窦?
公共财政是公共之事,公共财政源自纳税人奉献。中央部委,也是纳税人来奉养,因此没有任何理由不公开“人均办公经费”。如果“人均办公经费”变成了秘而不宣的国际秘密,那权力运行就更难阳光化。这样的权力部门,对公民社会是戕害,对公众权利是侮辱,对法治社会是挑战。
人均办公经费何以变成“国家秘密”?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