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发展主旋律 迈向和谐新目标---辉煌“十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盘点


唱响发展主旋律 迈向和谐新目标
---辉煌“十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盘点
 
十五”,是湖南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湖南在新世纪腾飞的第一步。站在“十一五”的门槛上回眸而望,“十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辉煌的“十五”,的确是湖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中的一段壮丽乐章。
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进“三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1年,省第八次党代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湖南省情后,确定了推进“三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思路,鲜明地提出: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特别是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将信息产业、精品钢材、高档卷烟及食品、轻轨地铁、汽车、有色深加工、绿色空调、工程机械、石化、林纸一体化等作为“十五”工业化十大标志性工程,并确定了华菱钢铁集团、长丰集团等24户企业为十大标志性工程主体企业。2003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把加快制造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扶持三大新兴产业即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即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特别是把销售收入率先过1000亿元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财政收入贡献最大的卷烟制造业、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走一条优势带动、重点突出、全面兴旺的工业化之路。2004年10月,省委常委经过认真分析,进一步提出“要继续推进‘三化’进程,特别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十五”期间, “三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华菱集团进入全国钢铁八强,泰格林纸跃居中国纸业五强,常德卷烟厂“芙蓉王”位列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第50名……“湖南制造”正驰骋华夏大地,走向国际市场。
统计数字也客观地反映了这些成就。200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由2001年的20.58%提升到26%;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44.3%提高到53.8%,“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91.1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提高到32.6%;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912亿元,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1%,今年上半年增速又高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76.6%;规模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1005亿元、利润129亿元、出口总值220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83.9%、82.7%和98.8%;城市化率达到35.5%,比2001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经验证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关口。湖南人均GDP2003年为913美元,2004年达到1102美元,正处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上。这一时期,是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矛盾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城乡、地域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全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稳步增长的快车道。
    2004年,湖南省抓住中央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机遇,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错位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针对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的问题,加大了对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的清理力度。全省共撤消开发区129个,核减规划面积88.5万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的投资,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71.8、55和676.6个百分点。同时,加强了对农业、能源、交通、卫生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建设,特别是2004年全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全省支农支出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从国有农业投资来看,2004年完成投资16.80亿元,投资力度为近年最大,比2001年增加12.3亿元;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及其他投资增长迅速,分别增长37.5%、64.7%和89.6%。湖南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近几年最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摆脱了多年来增长低迷的局面。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得到部分缓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人居环境逐步改善。2001-2004年全省日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77.16%、77.57%、77.09%和80.25%;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52.76%提高到54.32%。
    同时,湖南发挥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九五”末期,湖南省按照“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发展思路,先后编制形成了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主导,包括基础设施和产业一体化的6个专项规划、湘江生态经济带和老工业基地改造2个专题规划相互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导向,不断强化项目的支撑作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服务作用,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三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环境同治”的思路逐步推进,长株潭地区与相邻城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三市大外环和市际交通干线部分建成,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提升,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式发展得到加强,工业化程度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领跑全省,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区域。2004年,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35.5%,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40.7%;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省的73.4%和51.4%。今年
上半年长株潭三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GDP同比增长13.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高达35.5%。  
   
改变湘西地区落后状况,实施湘西大开发,是2004年省委、省政府根据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湘西大开发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怀化及邵阳、永州部分县市列入湘西地区开发范围,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开发水能、矿产、林木、食品、中药材、农产品和旅游等资源,实施产业扶贫、产业开发和产业带动,逐步形成具有湘西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若干支柱产业和经济优势。2004年,湘西地区开发规划正式付诸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增幅比上年快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收入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04.93元,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两位数增长,增长幅度达到10.8%,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湖南正全力以赴谋划上更多的产业发展项目,增强湘西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与后劲,并带动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
“十五”以来,湖南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入,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共筛选358个项目作为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预备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58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规模的六成以上。2001-2004年,年均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40个,累计完成投资1310亿元,年递增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这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分布在全省城乡,涉及农业、工业以及社会发展等领域,成为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全省水利防洪能力、运输能力、电力供应能力大大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01年以来,全省建成了潭耒、耒宜、临长、潭邵、衡枣和机场高速等高速公路,形成了省会长沙到株洲、湘潭、益阳、常德、衡阳、郴州、岳阳、娄底、邵阳等9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建成了近尾州水电站、碗米坡水电站、耒阳电厂二期、鲤鱼江电厂等;2004年,全省投入资金51.93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33万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7.0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3千公顷;2001-2004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20.59亿元,年均投资30多亿元。2004年,全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3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0.24平方米,大部分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四、抢抓区域经济合作机遇,湖南经济驶入宽阔的新航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十五期间,湖南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发展。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与中西部各省的互动协作,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向中西部拓展业务、开发市场。二是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地区。2004年6月3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湖南着力打造和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加速与粤港澳经济的融合。2004年10月,湖南在中国湖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推出千个招商项目,重点邀请泛珠三角区域的投资商、贸易商参加。2005年5月31日-6月3日,中国湖南(香港)投资洽谈活动周全省共签订合同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协议项目329个,总投资76.53亿美元,引进外资62.97亿美元。这些项目的签约,不仅为湖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大大加快了湖南承接粤港澳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进程。地处湘南的郴州市这几年主动对接粤港澳产业转移,引进中国华润、高斯贝尔等战略投资者,加快了自己的发展,来势十分喜人。8月14日,首届泛珠三角农副产品交易会,与广东、港澳台等地客商签订购销及投资协议,总成交金额达8.9亿元。通过区域合作,湖南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2004年湖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9.3%,比2001-2003年年均增长29.7%的幅度高9.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44.3%,比2001-2003年年均增长9.1%的幅度高35.2个百分点。
五、努力办好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正在夯实
2004年,湖南省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向全省人民公开承诺办好关系民生的“八件实事”。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8万人。 “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成效显著。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省共有21.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全面实施农村特困户生活补助,受灾群众和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八件实事”的实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利益得到维护、实现,社会秩序稳定,改革发展得到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今日湖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就为人嘱目,经济社会发展的航船正向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湖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