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湖南企业效益新变化


 
如何看待当前湖南企业效益新变化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湖南省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发生了新的变化。客观分析和判断这一新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对于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现状
 
  从总体上看,生产销售形势较好,利润税金实现双增。上半年,规模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运行,累计完成增加值708.26亿元,同比增长21.0%;产销衔接良好,累计实现销售产值2160.35亿元,同比增长29.7%,产销率为99.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99.20亿元,同比增长30.5%;实现利润81.20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税金160.59亿元,增长22.9%
 
  与去年对比,今年湖南规模工业经营效益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利润“高增、普增”格局打破
 
  2003年开始,湖南规模工业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且实现行业利润普遍增长的良好态势。2004年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稳定保持在55%70%92%以上的行业实现利润增长。今年开始,工业利润“高增、普增”格局被打破,表现在利润增幅大幅下滑,且下滑行业增多。今年12月、13月、14月、15月和16月,规模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只增长20.4%15.0%12.3%13.0%14.4%,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低40.4个、53.2个、52.6个、45.9个和44.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8%的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其中有近8%的行业亏损。特别是火电行业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上半年全省火电企业有71%出现亏损,其中有53%的火电企业由去年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二)国有企业是创利大户,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上半年,湖南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7.19亿元,占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45.8%,同比增长37.8%,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4个百分点(去年同期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是规模工业的创利大户,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13.48亿元,同比增长69.1%,拉动规模工业利润增长7.8个百分点,主要靠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支撑。
 
  上半年,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分别为1.84亿元、20.93亿元和10.2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1%10.0%16.9%(去年同期这3类企业实现利润增速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增长64.6%76.7%75.4%)。从亏损企业亏损额来看,股份制企业居规模工业亏损额首位,其亏损额达13.50亿元,占规模工业亏损总额的64.4%,同比增亏6.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亏总额的84.6%。从企业亏损面来看,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亏损面分别达20.9%24.6%,高出规模工业亏损面2.2个和5.9个百分点。影响股份类企业盈利减弱主要是受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所致,主要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半年这5大行业共实现利润3.88亿元,同比下降78.2%
 
  (三)资源型行业利润大增,下游加工行业利润大跌
 
  今年以来,由于原煤、矿石等资源型产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因而带动采选业利润全面大幅增长。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采选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7.3%199.0%121.4%120.8%。受宏观调控和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加工行业效益大滑,其中利润增幅下降30%以上的行业有4个:依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下降202.4%95.8%44.7%40.3%;亏损面扩大特别明显的行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亏损面达44.2 %,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5.3个百分点,同比扩大19.2个百分点。
 
  (四)“标志性工程”实现利润增速放缓
 
  作为湖南工业盈利大户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也在放缓。上半年实现利润37.95亿元,同比增长 20.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6.5个百分点。
 
  (五)水泥、电解铝行业效益下滑明显
 
  水泥、钢铁、电解铝3大高耗能行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对湖南而言,钢铁行业新上的薄板等项目符合宏观调控的方向,但水泥和电解铝行业受其影响特别大,行业利润全面大幅下滑,其中规模较小、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基本上被调控“出局”。上半年,水泥行业由去年同期盈利5343万元转为亏损97万元;电解铝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9.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18.2个百分点。
 
  (六)大多数市州利润增幅回落
 
  分市州看,上半年,全省14个市州利润大幅增长的有张家界和益阳;利润稳步增长而且增幅上升的有株洲和娄底;利润增幅同比回落的有长沙、湘潭、衡阳、邵阳、常德、郴州和怀化7个;利润负增长的有岳阳、永州和湘西自治州。
 
  分区域看,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实现利润39.10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3.5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实现利润53.27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1.8个百分点。
 
  二、企业经营效益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调控的滞后效应
 
  2004年,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国家出台了“四控制一清理”(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银行贷款、控制土地征用、控制优惠价格、清理拟在建项目)的调节政策,其滞后效应在今年湖南工业企业经营效益上进一步得到明显体现。
 
  投资收缩带来企业经营效益收缩。上半年,湖南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部分过热行业投资明显放缓,如水泥投资同比下降46.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8.1个百分点。受投资回落的影响,上半年水泥产量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7%,增幅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水泥制造业由去年同期盈利转为亏损,亏损842万元。
 
  利率上调挤占企业资金。受20049月利率上调及贴现利率上调等影响,企业财务成本增加。上半年,湖南规模工业利息支出为29.71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
 
  税制变化影响企业效益。今年45月份,国家针对钢铁行业先后出台了系列税制政策,如取消钢坯、生铁出口退税;钢材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将铁矿石、生铁、废钢、钢坯、钢锭等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产品目录。这些税制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资源税、环境税等上调也增加了企业成本,挤占了企业利润。
 
  (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持续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
 
  2000年以来,湖南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持续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2004年更是达到近年来最高。2000-2004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106.7%101.1%99.3%106.7%114.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9%99.8%99.2%102.6%108.0%,价格指数差为3.8%1.3%0.1%4.1%6.4%。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1.1%,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4.7个百分点。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导致企业成本不断积聚,无疑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负荷,“吃掉”了企业相当一部分利润。如煤价上涨,影响到大部分工业企业,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火电企业。华能岳阳发电有限公司购进的山西煤由去年的340/吨上涨到600/吨,每吨增加260元,公司每生产1000度电的成本也由原来的119元提高到目前的190元。
 
  (三)国际市场变化影响企业经营效益
 
  国际石油和铁矿石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76,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8月原油期约每桶触及62.10美元的最高点。受其影响,上半年湖南省石油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1.0%;汽油、柴油出厂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4.2%21.1%。中石化长岭炼油公司5月原油平均进价比4月高出190/吨,而产品平均出厂价格却下降62/吨,对企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的影响。
 
  今年222日,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CVRD公司达成了2005年度铁矿石价格涨幅为71.5%的协议,随后,全球主要钢铁巨头包括中国宝钢都认同了这一价格。受其影响,上半年湖南省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1%,其中采掘类、原料类分别上涨31.9%10.9%。据有关方面测算,如果我国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71.5%,吨钢成本将上升300元左右。湖南省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测算的结果表明,铁矿石涨价后,湘钢的吨钢成本将上升240元。
 
  此外,近来国际市场上汇率波动比较频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影响企业家信心。如今年的“港洽周”上,一些企业因担心汇率变化不敢接大项目和签订大单合同。
 
  (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近年来,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企业对形势估计不够,导致决策失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典型例子,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即将来临之前,投资1.8个亿扩建电解铝生产线,宏观调控到来后,该项目只得叹而止步,1.8亿的投资也就打了水漂;有的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致使企业投入成本和各项开支增加,利润相对减少。上半年,规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47%,比2004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等等。
 
  (五)产品开发滞后市场需求
 
  典型的如长丰汽车永州分公司由于生产的汽车车型老化,品种单一,现在企业生产的仍是98年的老款车型,尚未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产品销售受阻,产品积压严重,效益锐减。再如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彩色显像管(CPT)和彩色显示管(CDT),以前市场销路很好,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如液晶显示器(LCD)高,导致市场需求不断萎缩,效益减少。
 
  (六)企业营运资金紧张
 
  当前,企业流动资金普遍紧张,严重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步入困境。主要原因有:一是产成品资金占用比较严重。上半年,规模工业产成品占用资金为204.29亿元,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二是贷款难。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银根紧缩贷款困难。
 
  三、对企业效益变化的基本看法和趋势判断
 
  1、从政策层面来看,企业利润下滑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直接结果,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理念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正常回落。
 
  2、从经济发展的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受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石油、铁矿石价格波动,纺织品等贸易摩擦,汇率问题等不确定因素增大,企业利润下滑是国际市场变化在湖南企业的直接反映。
 
  3、从产品竞争力来看,产品散、精品小、配套能力差等问题仍然突出,企业利润下滑是市场供求变化的必然反映。
 
  4、从企业经营管理来看,部分企业一时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以致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的现象,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带来不良影响。
 
  当前,从国际国内形势及政策层面来看,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松动,湖南的工程机械、装配制造等行业的生产和效益一时难有大的好转,甚至有可能继续走低;二是国际石油和铁矿石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石化行业和钢铁行业效益仍有可能处在低迷状态,难有大的起色;三是资金紧缺的矛盾依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四是能源瓶颈制约上半年难以缓解;五是国际汇率波动和贸易磨擦时有发生,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带来较多的变数。
 
  但有利条件仍是主要的。从宏观层面分析:第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势头较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中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3%,而且世界经济布局正在调整,国际制造业不断向中国特别中国内地转移,将会给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增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协调作用加强,这些都有利于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第二、国家宏观调控经过一年多运行,调控机制和调控手段逐渐趋向理性,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第三、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在资金、项目、政策上给予中部地区倾斜,这些将有利于湖南加快经济发展;第四、目前湖南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工业仍然是湖南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大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跟踪和监控,因此,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工业企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是从上半年湖南工业经济效益的运行状况来看,虽然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增加,但大多数企业发展势头依然较好。二是在规模工业亏损企业中,微亏企业占居相当比重。上半年,亏损额在5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9.7%,亏损额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47%,这部分企业在短期内扭亏为盈的可能性比较大。三是目前部分产品的原材料涨幅有所回落,5月份湖南原材料购进价格比4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6月份比5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这样原材料的涨价压力有所减缓。
 
  综上所述,当前湖南企业效益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增幅出现下滑的苗头,是一种正常的、暂时的现象,同时,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力度等工作正在实施。我们认为,只要工作措施得当,下半年湖南工业企业生产仍会在高平台上运行,效益增幅下滑的态势有望得到控制。
 
  四、对策与建议
 
  从湖南工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变动情况和趋势看:一方面,反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明显,调控行业生产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压缩投资规模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倍减效应,工业生产和效益增幅已呈逐月下滑的态势。因此,如何保持工业生产经营效益平稳持续增长,拉长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区间,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已是宏观调控政策必须首先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对部分调控措施应相机抉择
 
  由于各省市区经济结构不同,宏观调控对各省市区工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影响也不一样。就湖南来说,由于在消费资料工业尚未成熟发展的情况下,就快步跨入重化工业阶段, 2004年,湖南规模工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为64.3%,其中钢铁、电力、化工、有色、建材、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等十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9.4%,国家宏观调控对重工业影响更为明显。加上湖南等中部省份整体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工业生产和效益增幅下滑太快,将对宏观经济景气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国家信贷政策应相机微调,以缓解资金紧张状况。湖南作为中部省份,由于企业效益相对较差,一直以来在融资方面处于不利。2004年湖南GDP占全国的比重为4.11%,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所占比重为2.31%,加上湖南直接融资比重不高,民间融资渠道狭窄,目前因为信贷政策偏紧,企业资金不足特别是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34.4亿元,实际增长11.8%,比去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新增贷款371.9亿元,同比少增52.2亿元。据湖南省企调队的景气调查,今年一、二季度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分别只有79.7877.16,融资景气度分别为76.8477.32,均处在不景气状态。因此,从国家来说,应根据企业景气和CPI的变动情况,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应松紧适度,也要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给予相对灵活的信贷政策。同时,各级政府、企业和银行等要通力协作、多方努力,增加全省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信贷投入,帮助企业渡过流动资金短缺的难关。此外,在优化投向结构的基础上,鼓励银行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和改进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确保企业生产时所需必要的资金。
 
  二是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实施相对灵活的土地政策。目前中部各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正在步入快车道,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年度用地计划的缺口也很大。希望国家在严把土地闸门时也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适当微调。
 
  (二)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加快落实有关政策和项目
 
  首先,中部崛起的规划应立足长远,着眼全局。建议国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时,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外,重点在中部地区布局一批技术水准高、有利于工业结构升级的能源、原材料项目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同时,要提升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
 
  其次,建议国家对中部人均财力低于标准的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如比照东北的增值税转型的有关政策,尽快在湖南等中部地区进行试点;对新办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照执行西部地区优惠税收政策;对中部优势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增值税上实行一定比例的先征后返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初期阶段,实行延期纳税或贴息返还的扶持政策。
 
  第三,大力支持中部地区企业的改组改制。中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历史包袱重,结构调整的任务紧。希望国家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安排每年的核销银行呆坏账额度时给予倾斜,对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欠税给予豁免,对社会保障、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方面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第四,支持中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在产业调控上多考虑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因素。在中部设立出口加工贸易区,发展加工贸易,并从构筑强大的物流平台出发,加强中部电子通关系统建设,打造大港口、大空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
 
  第五,要做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一些大型项目,认真落实这些大型项目的配套支持项目,从而形成一批与大项目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湖南经济加快发展的生力军。
 
  此外,要配合中部崛起战略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湖南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中部地区和“9+2”区域内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大力招商引智,嫁接一批高新技术和项目,使之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外源性增长点。同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吸引民间投资的力度。
 
  (三)适应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动,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企业生产如何适销对路尤为重要,特别在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的情况下,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产品滞销或积压,甚至导致停产。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主动地适应消费者。作为政府部门,应从宏观层面上加以引导,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一是从满足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结构。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紧跟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同时从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个性需要出发,创新产品的品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升级需求。
 
  二是大力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技术,加强研发能力,打造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赢利模式、市场需求、产品性能、生产组织方式、资源消耗等都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其增长方式更加符合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是想方设法扩大营销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四是千方百计加大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力度,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
 
  (四)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扭亏增盈工作
 
  今年以来,湖南省工业生产增幅逐月走低,利润空间和盈利面大大压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下滑。
 
  第一,政府应在宏观层面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增幅下滑的态势。如长沙市政府根据目前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五回落五增补”,即重工回落轻工补,大型企业回落中小企业增补,原有规模企业回落新增规模企业增补,现有企业回落新办企业增补,原有市场回落新市场补。同时,政府应在近期甚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工业企业成本全方位减少,渡过近期的生产难关。对有发展前景而目前因困难而亏损的企业,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走出困境,扭亏增盈。此外,要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解决好企业改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二,各级政府要加强市场物价的预警监测,提高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变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要全面分析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特别是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变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波及影响”,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影响”,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效益的“挤压影响”。逐步建立和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加强对重要商品价格的趋势分析和预警预报,制定和完善防范市场价格波动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防止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要加强对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和规范生产资料产品的市场经营秩序。通过加强监测监管,尽可能保证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防止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缓解企业因价格上涨带来成本增加的压力。同时,要把握好政府出台提价项目的时机和力度,防止提价推动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第三,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拓展产品销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曾斌求 唐素芳彭积龙  罗骁 傅杰 写于200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