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未来目标,必须在新的高度上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的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及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局面,这就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大胆否定和改进那些过去成功但当下不合时宜的经验、认识和做法。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这里所指的“批判”,不是否定一切的批判,更不是“文革”中那种精神上批臭、物质上消灭的法西斯式的批判,而是指那种善于质疑辨析、抓住要领、基于事实、合乎逻辑、立足当前、放眼世界、富于创造的创新性思维。“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 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 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 critical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贝尔纳一语道破了批判精神与追求真理的关联:“在科学中,批判一词并不是不赞成的同义词;批判意指寻求真理。”瓦托夫斯基说:“科学是一种使其一切主张经受检验和批判的批判性的、非教条的事业。”这简短的一句话既概括了科学的一种精神气质,也点明批判精神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相依关系。
马克思说过,他最喜爱的箴言就是“怀疑一切”。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要诀。也就是说,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对任何事情都要敢问个为什么,“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深入地剖析、求证,反复琢磨,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的“怀疑一切”并不是否定一切,恰恰相反,我们只是通过“怀疑”这一手段去“建构”和夯实自己的理性大厦。这样的“怀疑”,并不必然导致否定,往往经过否定之否定,我们会对原有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有感于转型期人们所特有的迷惘和困惑,“轴心时期”的思想家从孔、孟到老、庄、墨子等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知识的理性出发,以社会需要、社会价值为尺度,以社会公正为评价标准,反思历史,批判现实,面向未来,提出了各种“救世”的方法和对策,以求促进社会的发展。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 1962年就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概念,新近的表述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 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哈贝马斯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解放性学习”,即学会从阻碍人们洞察新趋势,支配自己的生活、社会和世界的那些个人的、制度的或环境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
批判性思维是邓小平一生重要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依据。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潮和弊端,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矛盾与发展并存,一切矛盾在发展中产生。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很多问题随之也呈现出来,如就业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各类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对此,我们必须审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所以,也有专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批判性审视。”
批判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性,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使人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中的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国有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消除改革中出现的麻痹症和各类消极思想,加快企业管理提升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企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批判”列为企业精神之首,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才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改革与发展中,首先要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批判性思维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正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危机。为此,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定位和如何选择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