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华书店成立七十周年。在中国这个充满政治味道的国度里,多少周年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新华书店的七十周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它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进步,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翻开我的“书账”,有意识、系统地记载自己的买书历程,是从一九七六年开始的。三十多年来,所买的每一本书,都无不与新华书店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最有纪念意义的,是一九七八年五月廿二日的夜晚。因为第二天是五月廿三日,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多少周年的日子。当时适逢“文革”结束不久,文化解冻,一大批图书也随之解禁,新华书店便选择五月廿三日这一天“开闸放水”,要出售一批古今中外的名著。这在当时是多大的喜讯!刚进大学不久的我,相约三五同学,于廿二日夜晚便到位于胜利路上的新华书店门口排队,等候着这个“光辉的日子”到来。夜幕下的南昌,真是处处涌动着文化解冻的春潮:晚间的古装戏曲刚刚散场,电影院又通宵达旦地放映着越剧《红楼梦》、山歌剧《刘三姐》。一拨又一拨走出剧场、影院的人群,与新华书店门前排起的长龙阵相汇合,真正让你感受到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力量的伟大。五月廿三日那天,我抱回一大摞名著,什么《古希腊罗马神话》、《一千零一夜》、《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东周列国志》、《宋词选》……在那年月,可是花了一大笔钱呵。
至今,我仍保持着逛书店的习惯。在南昌,广场、老福山的新华书店,八一桥头的二十一世纪,还有席殊、青苑,都是常去之地。出差或旅行到其它地方,可以不去商场,但书店是必逛之处。比如,只要去北京,三联的韬奋中心、商务的涵芬楼、中华书局、东安对过的外文书店和琉璃厂这五家,我是必去,因为这里的书很专业(当然,去外文书店主要是为了淘古典音乐CD,去琉璃厂则是看石头章料);间或,也会去王府井和西单的新华书店走走。反正不管到哪儿,只要你走进书店,这儿看看,那儿瞧瞧,顺手拿起一本充满清香的书卷翻翻,哪怕不买,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的了解。
朋友,有事没事,常去书店走走,必有所得,必有所悟,也必有所乐。(二○○七年四月廿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