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常常语出惊人。既有内幕交易的“白菜论”,有“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豪言壮语,也有“个人投资者为中国资本巿场作出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日前,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股市的下跌,监管部门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完全的责任,也不是绝大部分的责任。
在A股市场短暂的历史上,股指大起大落或暴涨暴跌并不鲜见。特别是对于股市的下跌,除了此次郭树清之外,从来还没有哪位证监会主席勇于直面承认存在“责任”问题,但郭树清做到了。其实,这反映了郭树清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与其履职以来推出的一系列新政一脉相承。
A股连续三年“熊霸全球”,今年更是频创新低,个中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而且,鉴于股市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作为监管部门当然不应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具体到监管部门而言,对于上市公司“圈钱”行为的“放任”,无疑是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之一。
其实,针对今年股市的持续下跌,市场上要求监管部门暂停新股发行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其总是以所谓的“市场化发行”来搪塞。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大小非的大肆套现行为,对于资金推动型的A股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监管部门搪塞与放任的结果,只能是投资者信心不断被蚕食,股指绵绵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上述三种“抽血”方式中,再融资显然更受关注。而且,近几年来,再融资已经逐步取代IPO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大户”。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合计已有144家上市公司完成新股发行,实际合计募集资金993.62亿元。同期则有117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募资高达2905.10亿元,另有6家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募资111.97亿元,两者合计3017.07亿元,新股IPO融资额只占再融资的32.93%。这说明,与新股IPO“圈钱”相比,再融资更加“猛于虎”。
再融资来势凶猛不仅表现在已完成的额度上,同样表现在其后劲十足上。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增发预案已获证监会批准,但还未实施的上市公司共有34家,合计拟募资449.76亿元。另有311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增发预案,拟募资高达5243.80亿元。如果这些“圈钱”方案“被实施”,毫无疑问资本市场将不堪承受。
相对于新股IPO而言,再融资更容易获得通过,2008年到去年再融资过会率均超过90%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近日则有传闻称,再融资审核权将下放沪深交易所,尽管最终还须过发审委这一关,但较高的通过率仍然在市场的意料之中,也就表明今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同样会发挥出“卓越”的“抽血”功能。
A股市场不能只为融资者服务,而将广大投资者远远地抛到九霄云外。这对其不公平,也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虽然错误的股市定位一直延续到现在,但监管部门应该有决心与勇气动动这一“奶酪”。退一步讲,既然意识到了问题,如果不进行“拨乱反正”,即使承认有责任,对市场又有什么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