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慎打口水战


  近期有些朋友在养老住区领域,直接PK不同商业模式,姑且不论各方立场是否正确,然在圈内,特别是养老领域发起此等口水战未必是好事,需万分谨慎。

  养老产业,本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巨大的动力源,又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养老问题无论如何关注都不为过。这样一个市场巨大、潜力无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产业,当前硬件严重不足,软件更是极度缺失。未来只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以改善,方有可能逐步满足国人养老需求。显然,这个部分单依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必然需要社会资本的介入。而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目前尚不明朗,到底政府与民间、市场与福利、机构与家庭之间如何分工,完全没有定论。由此,一个目前服务超过1.5亿人、未来服务4亿人的产业,只有热情与未来,缺少路径与步骤,看客多,实践者少,且实践者常常备受争议。

  由于养老产业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而房地产开发企业既具有敏锐的嗅觉,又有足够的资金与能力来建设这些硬件设施,于是乎许多地产企业已经钻入了养老领域。一时间,养老地产烽烟四起,却也在短期内再度陷入了困局之中。由于养老产业本身顶层设计缺失,房地产企业进入养老产业并没有明显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只得摸着石头过河,在各种政策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派生出多种商业模式,其中有些或多或少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但客观的讲,应是政策赶不上市场的变化,而非企业有意为之。可是,如此一来这些企业又有了与生俱来的所谓“原罪”,为将来的发展埋下危机的伏笔。

  不得不说,这样的局面在当下转型创新成为房地产主流之际并不意外,若政策不能心存宽容,鼓励大胆创新,养老产业的未来还真得很难说,至少发展速度会慢许多,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当然,大胆创新,也需积极规范,有些相关主管部门似乎也不够高效,依旧未能提供许多有效的政策引导与规范,反而时常隐含用现有的政策来限制养老方面的发展,亦有些部门是宁可不发展,也要确保不犯错误,让人扼腕叹息。

  自然,有不少房地产企业进入养老领域的动机不纯,非是想进入这个产业,只不过想给自家的住宅项目找个卖点,或者拿地便宜些。还有些企业,没搞明白什么是养老地产,也没有相应的团队与资源储备,就按照搞住宅的惯例冲了进来。上述这些企业,不在政策鼓励范围之内。当然,也不希望由于有了这些企业,因噎废食,就什么都不做了。

  地产圈中,应鼓励有益之争议,比如各种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指出不足,共同寻找突破之路。养老乃至整个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创新,绝非华山一条路,自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必要相互贬低。国人切忌再犯自己作践自己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