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汉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


把汉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

 

——文化汉江考察日记之二十

 

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顾问 杨斌庆

 

O一一年十一月八日武昌

 

今天我们可以坐下来为我们的汉江行划上句号。

我们考察团从汉江源头到汉口龙王庙汉江入长江口,历时15天,行程4700多公里,几乎每天“起早贪黑、中午不歇、披星戴月”。对1577公里的汉江全程进行了考察。正如王生铁主席所说:“驱车千里,摸清家底,欢声笑语,研究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都说收获很大,是提高我们对汉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对汉江沿线传承和弘扬汉江文化宝贵经验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

首先是感慨。原来我们的汉江文化如此丰富,如此厚重!

汉江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她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她是一条华夏源脉。

汉江文化联接黄帝与炎帝,沟通儒家与道家,成为华夏文化之中枢。她孕育了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她孕育了“莫之能追”的《楚辞》,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基石《风》与《骚》就产生在这里。汉江是楚文化的摇篮,是汉魏三国文化的精彩之地,是唐宋诗词的高产之地。一条汉江上竟有七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源头到入长江口,依次是汉中、南阳、襄阳、钟祥、随州、荆州、武汉。

从地理交通讲,汉江恰好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她正处中国内陆腹地,界于长江黄河之间,古代没有京广铁路,所以她是沟通南北的通道,也是承东启西的桥梁。

地上有汉水,天上有银河。这种对应的神秘玄机从汉水流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得到感悟。中国有汉江,韩国也有汉江,两国汉江之缘份从杨万娟教授的《汉江缘》一书中可以读到。

汉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养育了荆楚儿女几千年,现在正实施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她的乳汁又慷慨地将滋润大片北方的民众。

万古不息母亲河,民族精神千秋传。经过系统考察,我们感受到汉江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爱国为民、开拓创新、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忠贞廉洁、奉献孝心。这是汉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它源于历史传统,穿越不同时代,不断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大力弘扬。

汉江沿线传承汉江文化的经验,也十分丰富,很值得重视和推广。十堰创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的作法;汉中运用现代化声、光、电的手段;孝感将孝道变成人们的文明礼仪,融入生活之中的经验;仙桃以奥运冠军为榜样的激励机制,等等。概括起来,传播传统文化的手段就是“四化”:现代化、生活化、产业化、网络化。

当然,我们半个月考察,仍然是浮光略影,积淀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汉江文化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挖掘,我们对汉江文化精神的领会和对汉江沿线传承经验的总结还只是初步的。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汉江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站在了观察汉江全流域的高度,可以把汉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打造汉江文化大品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们认为,汉江文化对全国、全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应该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东风,做好汉江文化这篇大文章。要像欧洲莱茵河已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那样,把我们的汉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使之建成一条荆楚凤凰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文化旅游长廊和文化产业长廊,并建设一座汉江博物馆和大型主题公园。与韩国汉江联手,结成姊妹河流,共同推动两国汉江文化的大发展。将汉江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牌,并力争纳入全省甚至全国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的整体战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