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一段时间,老板出逃成为温州人乃至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跑掉的老板大多牵扯到民间借贷。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截至2011年10月初,浙江全省有228名企业主“跑路”,9人自杀。
改革开放初期乃至数年之前,温州人凭借对市场的敏感以及坚忍不拔的勤奋,从模仿开始扎扎实实做实业,成就了“温州模式”,短短几年间,温州人把打火机、灯具、眼镜、制鞋这四个产品利润率都谈不上高的产业做成了温州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几年温州人更多的是与放高利贷、炒煤、炒楼这些投机炒作联系在一起。
到底什么原因促使温州的一些企业家不再热衷经商办实业,而是一窝蜂地去放高利贷、炒楼、搞投机?
据报道,一些做实业的温州企业年利润达到10%已经非常可观,而放高利贷或者炒楼轻易就可达到百分之二三十乃至四五十。有一位温州老板做实体经济,1000来人的厂拼死拼活干,一年利润刚过百万。可他夫人在上海买了10套房,8年后获利3000万。两厢一比较,周围的很多老板都不想做实业,转而搞投资了。
这种现象,不独在温州,在全国其他地方也非常普遍。近来,中国4200万家中小企业的老板也都很忙、很烦,他们想尽快摆脱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高,招人难度高,融资成本高等老“三高”的纠缠,不曾想还要经受今年以来资金链骤然紧绷,电荒加剧和转型升级的新考验。无怪乎有企业家感叹“搞实业不如搞投机”。
实际上,我们几乎不用任何深层思索就可感知,若一大批的企业都放弃实业而转身搞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灾难性后果!
尽管,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公司即是道场。”企业家经营企业,利民利国,修身治德,所以办企业即修行求道。柯林斯认为,如果你想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需要有超越利润的目的,把公司办成道场。所谓超越利润的目的,就是一种恒久的企业价值观,如迪斯尼公司的“使人们过得快活”,华为公司的“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企业要赚钱本无可厚非,但把企业的目的和理想简单定义为“利”,势必导致“投机”。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丢掉了实业,迷失了自己,一遇风险,便可能成了过不去的坎!
仝博咨询认为企业家精神一定要蕴含“止”的精神。止,不是驻足停止,而是有所依凭,有所坚持。坚持不干什么是止,坚持干什么也是止。知止方能行,知止方能悟,知止方能处于不败之地。知道了自己需要坚持的是什么,尽管过程中要忍受寂寞甚至折磨,但做企业便有了意义。
那么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就是因为不知止,不知道自己终其一生的追求究竟是什么,也就不能戒,不能定,不能生发出无穷的智慧。
依靠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苦奋斗,中国企业已蔚然大观。中国企业家也登上了社会的舞台, 渐露成为中国社会脊梁的气象。然而中国企业家还需不断修炼企业家精神,立身行道,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才能意象超迈,格局宏阔,创百年不变基业,利益邦国,利益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