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决定,将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其中工、农、中、建、交及邮储等六大银行9月5日起分批上缴,其他银行则自9月15日起分批上缴。此举不仅表明央行的调控日趋专业化和全面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盲区,而且表明央行一直赖以调控的主要工具——数量型工具已至强弩之末,进一步上调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一、保证金存款是部分商业银行的主要存款来源和存款方式
据悉,本次将纳入上缴基数的保证金存款包含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三部分。应该说,这也是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前两类。今年以来,随着人民银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加上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管理日益严格,商业银行吸存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对总行部门和员工都下达了存款任务。由于整个社会的存款有限,而这些有限的存款又基本上被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或销售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吸走了,因此对于多如米铺的其它各种类型的银行而言,转而寻求保证金作为存款的主要来源,就成了它们必然选择。尤其在一些二线及以下城市,保证金存款已成了这些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方式,甚至构成了存款的主要部分。
如果看一下银行的表外业务,我们会发现,有些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已占其表内资产的50%,甚至是100%以上。为什么这些银行喜欢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呢?一是因为贷款规模受限。企业有资金需求,但受制于贷款规模,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放款去满足全部企业的资金需求,而银行承兑汇票属于表外业务,既不占用表内规模,又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自然受到了大多数银行的欢迎。二是通过开票吸存相对容易,尤其是从数量上增加存款更加容易。前面提到,主要社会存款比如一些财政性存款等基本上被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或销售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吸走,其它商业银行吸存途径不多,因此,在为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时,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一般为30%),就成为这些银行吸收存款的常规选择,而因为还有70%的敞口,一般企业也愿意配合。围绕着银行承兑汇票的存款保证金的来源,商业银行的创新可谓五花八门,既有企业实实在在存入的资金,也有银行贷款资金转存(有的是把在其它商业银行贷款的资金转入,有的是把拟做承兑汇票的某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先转出到另一家商业银行,转一圈后再打回到这家商业银行,有的干脆直接将贷款资金就地转存);还有的是把票据贴现后转为保证金开票,所谓“贴转存”,或者先存入保证金,再开票后贴现,所谓“存开贴”;或者拿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质押开票,被质押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收回的资金形成银行存款......枚不胜举。信用证也是如此。目的只有一个,增加存款。今年以来,还有另外一个新动向,即不仅银行承兑汇票在增加,商业承兑汇票也在不断增加。因为虽然银行承兑汇票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规模,但需要消耗资本,而商业承兑汇票既不占用规模,又不消耗资本。只是在银行保贴的瞬间,占用一下规模。但一般银行在做这项业务的同时,都设计好了配套的理财产品,会迅速地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为理财产品,从而从银行表内消除。
什么说只是从数量上增加银行存款呢?是因为对某家商业银行而言,除了企业直接转入的存款保证金外,其余如贷款资金转入、贴现转入等,都只是账面上存款增加,并无实实在在的可用头寸增加,一旦这些存款需要兑付,银行就需要通过拆借或其它资金来源来解决。所以,我们通常也会看到,大凡保证金存款较多的银行,其资金成本也较高,就是这个道理。
二、扩大存准范围,标志着央行调控日趋专业化和全面化
从理论上讲,既然保证金纳入到了一般性存款的统计范畴,且算作存贷比的分母,那么对这部分存款征收存款准备金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央行过去没有征收?既然央行现在决定征收,那最起码表明央行内部已有人士注意到这一问题,同时也表明央行官员知识结构日趋专业化,对商业银行的调控已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同时也表明央行调控正在走向全面化,似乎不想放弃任何一个盲区。这可能也表明当前央行面临的的调控压力依然很大。
三、数量型调控工具运用空间已不大
曾有央行官员称,从理论上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空间可以无限大。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从实践中看,虽然目前整体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加上适量的备付金率还不到70%,但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存贷比基本上在75%附近徘徊,加上适量的备付金率(比如2-3%),能够供央行抽走的准备金率也只有22%-23%,这一结论我在博文《存款准备金率还能走多远?》已有论述。如果央行执意要突破这一比例,商业银行将被迫收回贷款,而这将引发一系列问题,不仅是保增长问题,而且有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因为有的企业会还不了贷款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我想央行断断不会这么做。鉴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已达到21.5%,其它银行已到19.5%,可供央行上调的空间已微乎其微。所以,扩大存准范围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正在逐渐受限。下一步,如果央行不启动价格型工具的话,继续扩大存准范围以及大量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扩大央票发行就会成为央行的必然选择。
但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文章中说,对货币政策,“一是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年份相比并不算低。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考虑到前两年基数比较大,货币存量比较多,增加的绝对量不算少。”“二是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宏观政策效应会有时滞,加上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用电紧张、利率上调、汇率升值等,企业经营压力在不断加大。我们既要看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也要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这两点似乎具有针对性。第一点似乎是对紧缩过度论而言的。温总理的意思似乎是,虽然说今年的货币政策要回归常态,但只是增长速度回归了常态,而不是增长数量回归常态,所以,对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并不少,因而不存在紧缩过度。所以还要“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第二点似乎是在提醒央行等调控部门,要注意走走看看,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估计央行会放慢调控步伐,下半年采取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等措施的可能性不大,而是会保持观察状态。这也意味着央行的调控由前期的疾风骤雨式或迅速回归常态式转向温和式或僵持式。那将来会不会走向逐渐宽松式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数量型工具运用空间有限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