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媒体对中石化要大规模裁员的报道不少。据称,在入主5个月后,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打算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对中石化进行再造。
媒体报道的中石化一系列改革措施沿用了傅成玉在中海油期间的一些思路:讲究效率、市场化运营以及国际化。据了解,傅成玉为中石化提出的新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但与中海油不同的是,中石化的员工数量超过百万。如果要提高效率,中石化难以避免裁员。而傅成玉也打算这么做。据了解,在具体改革举措中,傅成玉要求中石化要有步骤地裁员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加强市场化运营,鼓励公司旗下优质资产在合适时单独上市。
据报道,未来数年内,中石化旗下最大炼厂镇海炼化的员工将面临裁减的命运。傅成玉认为,按照镇海炼化现有的规模,员工人数应该在3000人左右。傅成玉要求镇海炼化应该有计划地将员工数量减少到3000人。据了解,镇海炼化的领导层立即制定了减员计划:争取经过10-15年的努力,在4100万吨/年炼油和220万吨/年乙烯规模下,将职工总数控制在3500人以内,实现“以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炼化企业”。
不仅是镇海炼化,整个中石化集团都将面临裁员。中石化现有员工数106万人,加上离退休、协解人员等,再增加100万。如果以追求效率为目标,中石化必然面临巨大的裁员任务。事实上,在国企实行股份制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就伴随了数量巨大的裁员浪潮。很多国企拿出优质资产包装后到境外上市,留下巨大的包袱交给“存续公司”来收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国企体系中的弱势员工和政府来承担了改革的代价。从资源和财富分配来看,国企改革在提高部分企业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国企财富和资源向一个更小的群体集中。
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告一段落,现在的国企巨头应该想想别的问题了:它们在国家帮助下完成机制转换、踏上资本市场之后,是否应该在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方面多做一些事情?是否应该为国家来分一些忧?
企业无疑是追求效率的组织,但在贺军看来,国有企业则应该有所不同,它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该比非国有企业更加关注共同富裕、社会福利、就业等非效率目标。答案很简单:国企在理论上属全民所有,交给一小部分人去经营,但利益分享却不能只限于这一小部分人。因此,在当前中国利益集团显性化、利益格局固化、贫富差距仍大、社会保障欠账太多的情况下,国企绝不应该仅拿单一的效率目标来衡量和要求。
再回头看中国的石油巨头。在寡头垄断体制之下,中国的石油巨头盈利能力惊人。资料显示,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石油石化企业共实现利润3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分别实现利润为1676亿元、1033亿元和974亿元。中石油相当于每天赚4.59亿元。2011年上半年,中石油、中石化炼油板块双双亏损,中石化亏损了122亿元,但其净利润仍然达到402亿元。
有如此强大的盈利能力,又贵为“共和国长子”,石油巨头是否应该为国家分忧呢?完全应该!如果石油巨头甚至所有的央企都以激进的态度追求“效率优先”,势必给中国社会造成更大的失业压力,加剧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这与国企的身份和定位其实是背离的。从中石化开出的裁员计划来看,正好是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老龄化问题加剧、社保压力正吃紧的时候,这几个周期如果叠加在一起,其效果是十分可怕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贺军建议,当国企已完成市场化改革阶段时,国企经营应该树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中国政府对国企的考核也不能以财务效率作为唯一指标,国资委如果还存在的话,应该全面调整对央企的考核指标体系。
国企应该调整效率优先的目标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