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报道,欧盟财长前日结束的非正式会议进展有限,以希腊为首的欧债危机风险日增。而中国正被许多国家寄望成为欧债危机的救世主。最新的一宗是国际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意大利求助北京购买其公债事件。在此之前,希腊、西班牙等国已然相继向中国求援。然而,作为一个试图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的领导人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加大对欧洲的投资,然而由迄今为止的市场观察来看,大规模投资欧债进行救市行动的情形尚未发生。
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下,面对具有高度实质性违约风险的欧债,中国显然无法坐视。正因为如此,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新近的达沃斯论坛讲话中明确表示:“我们必须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温家宝表示,中国愿意扩大对欧洲投资,同时也希望欧洲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敦促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更多是看重其政治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但专家怀疑中国未必能通过购买欧债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中国难以证明自己确实是市场经济。在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色彩仍很浓,一些行业被国有企业与国家信贷分配主导。正如有关人士指出,在中国,市场规则和法律在中央和地方层面执行的步伐,取决于国家。因此,中国何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认可,其实主要取决于中国自身。
近年来中国贯彻市场规则与法律的步伐还有所放缓。2009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方兴地王现象”到中粮入股蒙牛,再到山西煤矿重组……只要有国有资本介入的每一桩并购重组事件,都成为“国进民退”的有力例证。国资与民资的进退逻辑似乎也因此显得愈发明确。
其次,中国反正得继续购买欧元区债券,而欧盟则不大可能满足中国的要求,虽然这个要求其实也是形式大于实质。上周三新华社时评指出,去年以来,中国购买了一些欧盟成员国的国债,紧急关头施以援手,而后者在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裹足不前,缺乏应有的诚意与公平之心。
中国可能继续投资欧洲,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欧元区债务危机蔓延并恶化对中国无益。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及出口市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若欧洲经济崩盘,中国的对欧出口将遭重创;而急剧贬值的欧元,势必加重中国出口业的困局,热钱亦会大量流入新兴国家市场,持续攀升的人民币,亦必成为热钱追截的目标。而在美国、日本经济均深陷衰退泥淖的情况下,欧洲一旦“失陷”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现象,恐将令世界经济陷入绝望深谷,中国届时非但不能独善其身,反而可能还会被拖入深渊;再者,中国也在设法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在美债风险逐步加大及国内强烈要求外储投资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不愿意过多投资于美债,势必继续投资欧洲资产。
再次,西方国家常常指责中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提高出口价格竞争力。此外,欧美制造业者还抱怨中国出口商故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以将西方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在这类反倾销案中,欧洲可以拿中国出口价格与其他国家的投入价格比较,证明中国出口价格过低。但若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只能以中国的投入价格与出口价格对比,这显然不是欧盟愿意看到的。
因此,中国是否出手拯救欧洲,都不能换来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一个较为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寻求国际社会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已非一朝一夕,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一直在作这样的努力,但一直未能如愿。而根据WTO相关规定,等到2016年,中国就可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因此,中国政府以谋求“市场经济地位”为由来应对欧债,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潜台词是“你信不过我”!
是否出手拯救欧洲,中国都不能换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