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哥,要砸的不是您的奔驰


  标哥,要砸的不是您的奔驰车,而是畸形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
  09/18/2011


  据说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最近媒体关注的不是这种无聊的伪善的“无车日”,而是争议人物陈光标的砸车行为,砸的还是奔驰。据报道说,9月16日,标哥在自己公司提前过了个所谓的“员工无车日”:给公司员工发自行车,发骑车补贴,并亲手遥控将一部奔驰车当场砸毁,以倡导绿色出行。在中国,奔驰、宝马是富贵身份的象征,所以标哥不但砸了个车,而且砸了个奔驰车,够吸引眼球了。

  颇受争议的标哥是我所敬重的企业界人士,因为他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难得,因为当前的国度,是一个整体上缺乏“公共意识”的国度。标哥算得上“经济精英”吧,可是有时候我真替他难过,作为有钱人做公益慈善做到如此这种遭人嫉羡和诟病的地步,标哥老母亲在央视镜头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幽幽的哭,真是悲哀。就拿这次砸车行为来讲,对标哥来说,虽然砸车行为又让他火了一把,但这种火竟然是板砖,是接踵而至的批判。我看到凤凰博客里不少人在讥讽他、揣度他、风凉他,骂他“狗尾续貂”,不少网友也觉得他“太过”、“作秀”。甚至标哥还提议提高油价50%,提高停车费,这自然会让那些还是蛮在乎油费的有车族不爽。我当然知道标哥不会去在乎,但试问,有谁能像标哥那样的有钱人吃力不讨好?!

  可是,标哥,您知道吗?当下的中国社会差不多是集体的疯狂,有几多谁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有几多谁能和您一起去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有谁能理解您的心?要知道,连前总理朱镕基先生的话都没人听,朱镕基先生2003年卸任前曾说:“我拜托大家别拿公款去买小汽车,去补贴小汽车;拜托大家多发展公共汽车,发展公共交通吧”,也提议“我们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不要放在发展小汽车上面去!”,并似乎痛心疾首地:“如果这么做了,何至于有今天?”。您说说,标哥,您算老几?!

  其实,标哥,您倡导绿色出行的心愿虽然是好的,但您要砸的,不是您的奔驰车,也不是其他谁谁谁的车,您要砸的是中国畸形的小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及其产业与金融政策,因为它让汽车制造企业遍地开花,它让只有价格优势,而没有品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市场竞争力、碰撞试验难以真正过关、尾气排放达不到国际环保标准的小汽车生产企业或生产线也能生存或存在,它倡导阿猫阿狗都买车,力争让人手有一车、家家户户有汽车,岂不荒唐?!在2007年底前的一篇博文堵车问题能解决吗?中,我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基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土地有限、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或国情,解决中国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尤其是堵车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除了“通过完备的制度建设和强制性的思想行为改造”外,是大力发展价格昂贵的高档、或豪华型的轿车,逐步减少、直至限制中低档汽车的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完善公交系统(那时我还没看到《朱镕基讲话实录》,也不知道他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讲话)。我自以为这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带来的益处是:从中长期来看,不会大幅度降低汽车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却有利于中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缓解中国能源危机,并从根子上解决堵车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减少环境污染

  我还认为,全球未来的局势是“国际能源竞争加剧,能源问题与地缘政治争夺相互交织,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乡亲们,看看南海、钓鱼岛局势吧!);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仅要基于全球视角去谋划能源战略和布局能源供应基地,也要从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视角去规划中国的能源需求战略和优化能源需求格局。可是,中国目前的汽车工业发展格局以及由此引致的汽车消费、需求格局,恰恰是目前中国能源安全格局的反动。

  标哥,倘若我的上述观点还是有点符合事实并且也有那么点积极意义的话,那么,您是不是不该砸您的车,而是利用您的影响力,呼吁大家去砸那畸形的小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及其公共政策?!是的,您用不着砸您的奔驰,那车还有用,当废铁卖也能供10个乡村孩子上完义务阶段的教育。倘若您要在宣传自己同时又要达到带头环保和绿色出行的目的,我帮您改进的做法是:当众、直播您拆卸您的奔驰,叫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当众称重、收购,并宣布卖废铁的钱用于植树造林、环境治理,或全数捐赠给某失学小孩、或某乞丐、或某残疾人、或某重病穷人、或某受灾者。还有,标哥,有人骂您那“行为艺术”很“蹩脚”,差不多我也有类似看法,因为很遗憾您的行为注定会失败,当下的中国没有谁会跟随您行动起来砸了自己的车,绝大部分有车族没您那个境界,他们炫耀都还不及,就像双江之子改装的宝马、牛逼山西牌照的奥迪一样,还砸?更何况,有些有车族买个车还是很辛苦的,他们也不容易,砸车岂不要他们的命。

  老实说,我对我的建议也不是很满意,当时博文后面有朋友留言说“您的意思是让汽车成为奢侈品?……人为干预其发展路径可能会产生产业的畸形儿。”是啊,我也同意。只是,不那样,又能怎样呢?有更好的经济政策吗?4年了,我还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