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八届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主题,积极整合港湾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3大港口群,逐步形成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以南部港口群、北部港口群为主,散货及件杂货主要以北部港口群及中部港口群为主,重点扶持中部港口群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结构,逐步发展成为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形成。
自从2009年4港区合并组成新湄洲湾港以来,“一湾两制”局面被湄洲湾港口体制一体化所打破,福建形成了福州、厦门、湄洲湾三足鼎立的海西大港口发展格局。2011年年底,湄洲湾港有望成为福建省第2个突破亿吨的大港。未来湄洲湾港腹地经济、外贸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临港产业的带动和繁荣必将推动湄洲湾港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
两大战略机遇期三大待突破瓶颈
“十二五”时期是湄洲湾港口大发展、大建设、大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以国家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为主体,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服务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以及适应闽台“三通”的需要,赋予福建省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二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重大调整,鼓励从国外进口原油、铁矿石等战略物资,给予发展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港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正值国际经济不景气的低迷期,机会稍纵即逝,湄洲湾港的建设还是面临一定的挑战。
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吴剑沨告诉记者,目前湄洲湾港口建设面临着3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需要与相关规划做进一步对接。目前,福建省和泉州市、莆田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省、市以临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指标尚未确定,部分临海重大项目也在研究和筹划中,海洋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行业规划正处于完善阶段。因此,相关上位规划和行业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对接。
二是集疏运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除肖厝作业区外,湄洲湾港其他各作业区疏港铁路均未开通,集疏运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港口发展需要,尤其是铁路货运和管道运输能力不足,导致港口纵向辐射能力较弱,港口仍局限于主要为本省经济发展服务。为提升湄洲湾港的辐射能力和带动空间,亟待完善湄洲湾港集疏运条件。
三是通胀增加工程成本。目前经济通胀形势下,大大提高了工程原材料价格。尤其是在合同中无法调整而工程又大量需要的海砂、石料的外购价格提高,给施工单位造成了极大的成本压力,对工程进度造成一定影响。
双箭齐发港口助物流与产业发展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湄洲湾港加快建设湄洲湾罗屿作业区深水泊位矿石散货中转基地、东吴港区1500万吨煤炭中转储备基地、成品油储备基地和秀屿港区木材加工基地,积极推动肖厝作业区整体连片开发,建成以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相协调的主枢纽港。湄洲湾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形成了分工明确、项目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有以大型液散、能源商贸运输为主体的肖厝港区,以大型液散、能源储备运输、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斗尾港区,以发展LNG、散杂商贸运输为主体的秀屿港区和以大型干散、能源商贸运输为主体的东吴港区。湄洲湾港将建设、发展成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中西部腹地,为台湾提供中转服务,面向亚太的门户港口和中转基地,成为海峡西岸有影响力的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
湄洲湾港依托湄洲湾北岸深水码头群和向莆铁路、福厦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及可能实施的京台快速通道,加快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了肖厝、罗屿、莆头、东吴4大连片开发作业区示范性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口岸、物流配套体系建设,使之逐步成为一个集购、运、储、销、通联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系统,逐渐使湄洲湾港港口形成以海上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的辐射海峡西岸的国内大型铁矿石、油品、煤炭、木材、建材等综合性的现代物流园区,使莆田成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内连中西部地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物流中心。湄洲湾港口的建设还有助于拓展与周边地区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物流合作,积极对接两大三角洲物流业,扩大福建省港口的经济腹地,吸引中西部省份企业到沿海建设“飞地港”,促进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重要物流通道的形成。
湄洲湾港地区临港产业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开始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东吴港区、秀屿港区、斗尾港区临港能源产业以及重化工企业落户将带动能源、原材料以及相关产品的大进大出,能源类、原材料类散杂货吞吐量将大幅增加;泉州湾轻工业、建材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继续推动内贸集装箱的快速增长。湄洲湾港还加强了与中西部区域经济交流合作,运输通道的建设将带来中西部地区通过湄洲湾中转的货物吞吐量,铁矿石、煤炭、通用散杂货的运量将大幅增加。在对台方面,面对两岸“大三通”,湄洲湾港区对台海上直航将不断扩大并常态化,对台货物运输需求将有大幅度增长。另外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港口也将配套完善对台客运及滚装运输服务。
资源整合亿吨港口喷薄而出
湄洲湾港口管理紧紧围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战略,着眼于港口群、城市群、产业群联动发展,重点从资源整合、连片开发、腹地拓展等方面进行突破。记者从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近两年来,湄洲湾港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新增了斗尾30万级原油码头、泰山石化10万吨级码头等生产性泊位10个(其中深水泊位4个),新增吞吐能力4176万吨,超过整合前全港形成的吞吐能力总和。至2010年年底,全港共有泊位59个 (其中深水泊位14个)。目前,在建项目达28个、可形成吞吐能力8000万吨,在建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湄洲湾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907万吨,比增40%,其中湄洲湾北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502万吨。湄洲湾港口企业生产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湄洲湾湾内目前已经完成货物吞吐量2366万吨。湄洲湾 (泉州-莆田)完成吞吐量5400万吨,年底有望突破亿吨大关。湄洲湾港将成为福建第2个亿吨大港,并力争到2015年,湄洲湾港携手厦门港成为福建省仅有的两个亿吨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