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海底捞:管理,本就与道德无关


  对外用“免费”收买客户的“人心”,对内用“道德”凝聚员工的“人心”,这种交易显然不符合市场交换的法则,而一旦交换不对等,客户和员工便会产生“被利用”的感受,原来的高度认可就会瞬间被“仇恨与敌视”所取代,接下来就会面临“被抛弃”的境况。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历史上,打着“民族品牌,产业报国”旗号的长虹,却有过垄断CRT显像管的行为;打着“健康中国人”旗号的蒙牛却遭遇了三氯氢胺的信任危机;打着“奢华环保”旗号的达芬奇最后被证明是“中国制造”的环保不达标产品。利用道德与情感牟利,特点是速效,但下场却不怎么好。

  对于海底捞而言,接下来将面临两大转型:

  第一是从不计成本的“免费服务”模式,向“持续创新”的“价值服务”模式转型。

  很多企业采用“免费”模式的背后,是假设客户有爱沾便宜的特性,然后用“小恩小惠”的方式来收买消费者。但聪明的消费者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客户而言,这种“免费”的收买,背后一定会有更大的“陷阱”等着自己,所以从一开始,客户就是带着“敌对与防范”的心理来尝试所谓的免费,即便海底捞的“免费”比其他竞争对手领先很多,但本质上,“无偿的免费”是没有的,企业不是做慈善,几乎所有企业的“免费”都是有偿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将“免费”转化为“价值”更为可行。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免费本身,而是能否获得更多的价值,而“价值”是有标准的,价值也是可交换的,当你提供的“价值”足够高的时候,客户是愿意为“高价值”去买单的。

  怎样创造“高价值”?目前第一领导力中心正在与国内某着名餐饮机构合作,我们将会适时分享项目中的实战收获。

  第二是从依靠道德伦理的“家文化”管理,向依靠制度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转型。

  海底捞的管理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比如说它可以给员工租公寓居住,它可以给员工雇小时工整理卫生,它可以给员工的父母发奖金等等,这些在国内很多餐饮机构无法做到的行为,海底捞全都做到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海底捞你学不会”是有道理的。但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持续性,而持续的核心仍旧是成本的考量,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持续就是不道德”在管理中是成立的,这里的“道德”指的是企业的长期经营。

  交换是企业的灵魂。这也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而不是公益组织的特性,从情感的角度而言,我们都期待一个情感化的组织,但很遗憾,企业的本质属性不是“人性化”,而是“利润化”,我们可以有“人性化”管理的做法和期望,但“交换”才是底线和根本,没有这个,持续将无从谈起,经营将无从谈起。

  送给海底捞,我个人无比喜爱的一家企业,我们希望你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