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理财一周》在2010年对Best Food in China的采访。
把兴趣当做工作 做好中国第一个双语美食网站
“倘若美食是爱的种子,那就让我们辛勤耕耘、播种”。在让用一句话宣传自己的网站时,潘新说出了这句模仿莎士比亚“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play on”(倘若音乐是爱的食粮,那么奏下去吧!)的话语。在他看来,美食和音乐一样,是不分国籍,不分你我的人类共同的语言。正是因为喜欢美食这个原因,潘新和他的伙伴们将兴趣做成了事业,创办了best food in china(以下简称BFIC)网站。这是一个美食网站,是一个向在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美食、中国餐厅的双语网站。更为新奇的是,这一网站的编辑是来自全世界15个不同国家的近40位外国人,这当中不乏来自牛津、哈佛、剑桥、耶鲁等名校的毕业生以及《时代》等全球顶级杂志的记者。这些编辑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身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但凭着美食的魅力,他们聚集在这样一个网站下,在潘新的带领号召下,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美食为目的,做着美好的努力。
目前这一网站总计评论、介绍了大中国地区的9个城市的1200家餐厅,且据潘新介绍说,大部分餐厅给出的反馈都是这些介绍给他们增加了不错的营业额。当然,这种好的反馈也给潘新带来了盈利的机会。这些尝到好处的餐厅愿意在BFIC打广告,这在潘新看来,不仅是盈利,更是肯定。
因为曾经有着十多年的公关公司工作经历,潘新在社交方面的能力很强大,就像是他的一位好友的评价:他喜欢把和人交往的触角伸到很远,很广。同时这也使得他能够产生一种凝聚大家的力量。想要将这一群不同的人联系起来,难度可想而知,可潘新在说起他们来的时候,满脸笑容,甚至是笑的喘不过气,这种亲密感让人嫉妒。而当天见到的一位外文编辑,他们之间无话不谈的默契,更是印证了美食无国界这句话。不过,这样一个大家关系融洽、人员来源复杂的美食网站,要怎样顺利的进入社会呢?
利用互联网自身优势做宣传
在如何推广网站方面,潘新和他的团队也是费了些心思的。虽然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享用互联网便利的一个结果。“最初的时候,我们网站60%的流量都是来自谷歌。因为谷歌的衡量标准是网站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一直下功夫去做好内容的原因。然后因为我们网站的大部分搜索者都是外国人,他一般会在搜索栏输入‘best food’,或是‘best food china’什么的,或者更为简单的是他听说了一个餐厅的名字,网上一查就到我们这边来了。随着我们的内容越来越多,能搜索到我们网站的关键词也就会越来越多”。这种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依靠网络来获得点击量的推广方式,实则是潘新他们对自己网站内容有十分信心之后作出的决定。可能因为做的是网站,潘新对互联网的认识很透彻,“除了这种貌似无心插柳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和很多大的网站合作。英文的就是china daily,中文的就是新浪、搜狐等大的门户网站,并且还和其它的一些美食网站合作。它们可以免费引用我们的内容,但相应的要加上链接,这也使得一些喜欢我们网站的人回访或是收藏。当然,这部分的量并不多,可能只占了15%的样子”。
除了这种自然增长的方式,他们也会做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像是“2009中国餐饮文化暨私募资本投资峰会”和“飨微观 品无限 Visa Infinity 分子美食尊荣晚宴”,这样的直面社会的推广方式,其实是很好的面对网站既定受众的宣传。在浏览BFIC网站的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网站中介绍的餐厅多为每人200—300元的价位,这种比较中高端餐厅的内容也注定了这一双语网站的受众群主要是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商务人士和一些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商务人士。无疑,这种将受众细分的方法让宣传更为高效。
不过,除了以上的两种方式,在潘新和他的团队看来,目前最重要的是网络社区。这种网络社区有着区别于其它传统渠道的方面,这一点也让潘新他们看到了一种交叉的信息交流方式。这一交叉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点击量,也吸引来了更多的编辑。“以前的网络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就是我只能把一个东西发出去,然后大家看到而已,但现在这个社区的交叉方式,就是大家在网络系统的内部一起交流,想象一下,当一个社区里有着一千个人,一万个人,那这一信息的交叉和传播达到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说着这种不可估量的力量,潘新笑着说他们建的这个社区里的成员们之间已经自发组织了好几次聚餐,而聚餐的地方则都是网站上介绍的餐厅。这种既推广了网站又给现在社会人多了种交友方式的社区,对潘新他们而言,并不只是为了网站自身,而是更加满足了他对交友的欲望。因为潘新对自己的人生需求中,除了创业,还包括阅读、写作、旅行、家庭、结识良友,在他的认知中,BFIC恰恰能够满足大部分需要。这种把兴趣作为工作的幸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就这一点而言,潘新很幸运。
把兴趣做成了工作 盈利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用潘新的话来说,当初他是对网站、对网络的交流方式很感兴趣,又想着自己的兴趣在吃美食上,就在08年建了BFIC这个网站,开始只是当作兴趣做做,就是个副业,但在做了将近半年之后,突然觉得如果把这个当做事业来做,会不会更好玩。“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像我和夏军舰,都是从兼职转成全职的”。然后,他们选择了home office的办公方式。这种home office的状态,虽不能说很完美,但这种借鉴于美国“车库文化”的创业方式,不用多说,对初创业者是节省成本的最好方式。“我们现在的收入和以前上班的时候比,可能少了一些,但我们干的很开心”。说这话时候潘新的表情很诚恳,这种态度我想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这个网站、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认可。现在网站的情况已完全步入正轨,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已经过了最艰难的从零到一的过程,接下来的就是如何把这个“一”做大。不过,将网站内容作为重头戏的方式,让这个过程看起来不是那么漫长。
“当时我是在一个外国人网站上看到BFIC招聘编辑的信息的。然后就将我刚吃过的一家餐厅给我的感觉写成评论寄给了潘新。经过了大约五、六个多月,我才又接到了消息,说是我通过了。我想那段时间,他们一定考量了很多”。网站的一位外文编辑David在回忆当初加入时的经过。这些外文编辑多为兼职,或者可以说是免费给写稿。在说到以怎样的方式来点评餐厅时,David很严肃的说,他们不是点评,而是介绍。“就是把这些菜用了什么原料、什么手艺,有什么样的营养等情况如实的写在文章里,而不是单纯的说好吃还是不好吃。毕竟大家对好吃的定义不一样”。这样介绍之后,看到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是否去吃。
对于这一点,潘新补充道:“我们的网站不是那种大家去吃了再回来点评说是否好吃的形式,而是先经过一番筛选,觉得好的餐厅才去吃,然后再做介绍。这些介绍可以说是很公正的,因为我们不会和商家收费,只是一种它提供试吃、我们负责吃了写感受的合作模式”。这种详细介绍的方式,可以让不懂的人了解到这些菜到底是怎样回事,推广了中国美食,但同时这种不收费的模式,也让人对网站的盈利产生好奇。
“我们在介绍一家餐厅的时候是不会收费的,但是有些网站觉得好像反应不错,就会到我们这边做个广告,就是那种挂在首页上的横幅似地。然后就是我们的一些活动和美食视频,也帮到一部分的盈利。未来呢,我们可能还会对内容版权收费。这都是设想中的,但可以实现,而且像是别的网站推广成功的优惠券等业务,既然通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我们以后可能会在做一些改善之后也推出这一服务”。目前的潘新,并没有将盈利作为主业,可能将网站做得更好更符合他的团队的现状,只是,这些自己找上门的广告,还是让他们觉得前途大好,让他们更有动力。
因为美食一定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我们的网站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以后网站会成为什么样,潘新说,现在餐饮业竞争很激烈,而且品牌很重要。可能一家美国的连锁店会把总营业额的15%投入到品牌建设上来,而在中国最多只能有2%就很不错了。但是品牌建设是一个做加法的东西,可能一段时间后它能够带来的比投入的要高得多。并且餐厅的数量永远是和一个地区的人口数成一定比例的。而餐厅数量越多,就越需要互联网的作用。所以这种品牌宣传和交流的双重需要,给了美食网站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庞大的市场前景下,BFIC网站会随着市场的需要,加入像是别的网站做的、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功能,比如开放交流的平台,和商家合作推出优惠活动,甚或是像David提出的那种给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提供菜单打印的功能。“只要是适合于我们这个网站,并且对大家有用的东西,在合适的时间我们都会提供。这并不能说是对网站的改变,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
而从整个网站的发展方向来看,潘新更趋向于把它做成一个带有自己特色的存在,并不想有很多杂乱的想法融入。因为他觉得做这个网站,是自己的兴趣,是自己的理想,如果有一天网站变得不像是自己想要做出来的东西了,可能会放弃掉。这样的决绝,可能会让他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只要他们一直准备着,机会就会来。起码,现在的这种状况,他们想到做美食网站,做双语的美食网站,用社区推广网站,就已经是获得了很大的机会了。
“我希望能够永远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是潘新对自己的要求,也许同时也是对网站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