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压力测试只是一种参考


  “房价下跌五成,银行业也能承受。银行业不存在被房地产商裹挟这一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这一表态,不久前经有关媒体公开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议论。

  从市场反应看,市场信心不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担心房价下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土地出让金锐减,相关产业因此遭受波及等;二是市场对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本身持有怀疑态度。

  房价下跌引发连锁反应,这方面言论已经很多。市场对压力测试本身的怀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压力测试设计方案本身是否合理可信;二是商业银行(包括信用社)向监管部门报送的有关数据是否真实可信。

  虽然,早在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就已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成功制止美国次贷危机的暴发和蔓延。今天,对压力测试的公信力,金融界一直争议很大。例如,7月15日,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就公布了欧洲银行最新压力测试结果,但市场对此反应平淡。有分析人士指出,压力测试假设的负面情况说服力不足,只能测试一家银行单独暴露在风险中的状况,并不能权衡整体系统性风险。

  在压力测试本身公信力不足的同时,压力测试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失真又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会计信息失真一般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当前,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的温床和土壤,在金融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无意失真主要源自财会人员由于专业素养欠缺,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失真。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在无意失真难免发生的同时,故意失真风险也不能排除。在中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做假账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此外,在美国五大会计事务所中,也有安达信、毕马威和嘉华永道3家涉及假账丑闻。而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穆迪评级公司在安然和世界通讯公司破产前几个月,还给予其投资级的评级。可见,财务造假并非中国特色,而是世界通病,而且财务造假隐藏期长,且不容易被发现。

  就中国来说,做假账的情况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未完全得到杜绝,只是从地上走到了地下,隐藏得更深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成就曾说,“现在很多银行的财务数据非常好看,但距离真实的经营状况有很大差距。”

  压力测试方案本身很难做到天衣无缝,在测试过程中又极易落入会计信息失真的陷阱中。因此,在评估房价下跌对银行业的冲击时,压力测试结果最多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能将其视为银行业“承重极限”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