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顶风收费说明啥


  当务之急需要建立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代表客户利益一方,通过外力来规范银行的收费行为,同时确保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若这种制衡机制缺失的话,单靠商业银行的自律难以消除消费者的不满。

  国家发改委8月2日在官方网站披露,7月1日银行业34项服务收费取消后,一些银行网点违规继续收取国家明令取消的人民币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均“榜上有名”。据称,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已依法责令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多收费用退还客户,并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商业银行收费一直受到口诛笔伐,相关部门多次要求银行规范收费行为,但客户对银行的不满意状况并没有改变。此次34项服务收费的叫停,给外界留下商业银行“负隅顽抗”的印象,而且使起了“拖字诀”。7月1日过后,很快有媒体曝光称,部分银行仍在收取每笔10元的借记卡密码挂失费。据此后举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及收费情况通报会介绍,7月5日银监会召开紧急会议,当晚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电话叫停工、农、中、建四大行收取的密码挂失费。据解释,是因为银行对“密码重置和密码挂失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理解所导致。

  然后,“漏网之鱼”依然存在,多家股份制银行的部分网点直到7月中旬仍继续收取密码挂失费。如此坚决的顶风收费行为,表明银行与客户及监管部门间玩起“躲猫猫”。商业银行的运作不同于普通工商企业,不应该出现违反政策的“漏洞”,否则如何保证金融安全。密码挂失费的收取在7月上旬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且在银监会紧急会议后连夜电话叫停,相关银行还敢于“置若罔闻”,只能让人怀疑其诚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对服务收费的“如饥似渴”,当前处于银行渴望收费而不是审慎收费的环境中。

  对于服务收费的被挨骂,商业银行或多或少感到冤枉。近年来的银行转型,似乎使服务收费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前不久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息差必将随之进一步压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中净息差占比也必将进一步压缩。银行业只能靠中间业务创新、更多中间业务发展而生存发展。如果笼统反对银行业收费,银行业怎么实现战略转型?”银监会上月的通报称,中国银行业服务项目收费与境外同行相比并不高。例如,中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办理“账户管理、支付方式、现金使用、特例处理”等四项核心常规业务支付的费用平均不足10欧元,而国际平均水平约为90欧元。

  按照上述说法,收费争议之错好像不在银行,而是客户习惯了免费午餐,对收费缺乏接受的习惯。可问题在于,银行收费不能“店大欺客”。一方面,对不差钱的优质客户给予一系列优惠,在收费方面减免;另一方面,对中低收入的普通客户坚持收费,连几元的费用也不放过。这样做的银行算有社会责任吗?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过,“商业银行在制定或调整涉及公众利益的服务收费项目时,应当统筹兼顾,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从维护银行业长远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审慎调整有关收费标准。”事实上,银行坚持“霸王”收费,不惜顶风收费,已经表现为“贪得无厌”。

  面对社会质疑,银行业协会的回应竟然是“合规合理的收费应多多益善、应肯定、应鼓励”。在此“多多益善的鼓励”下,银行收费行为可能做到审慎吗?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在2004年至2010年间共向商业银行收取机构监管费57.74亿元,业务监管费327.95亿元,共计385.69亿元。既然银监会与商业银行间存在这样一层关系,普通消费者还敢指望银监会在收费问题上“力压”银行吗?因而,当务之急需要建立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代表客户利益一方,通过外力来规范银行的收费行为,同时确保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若这种制衡机制缺失的话,单靠商业银行的自律难以消除消费者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