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百年众志成城治水曲 从被水治到治水


  一百年前,广州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市中心里纵横交错着东濠涌、西濠涌、玉带濠、荔枝湾、六脉渠、沙河涌等等河流。河道纵横,舟楫往来;八桥画舫,阁楼掩映;夹岸红荔,累累压枝……回忆这曾经的美景,老一辈广州人心中都有一种难以解开的水的情结。

  这一组广州“治水“的老照片,以尘封的故事,倾诉着广州人百年来对悠悠珠江水的无限眷恋之情与倍加护卫之心。

  一段壮烈抗洪史

  时光深处,水的风姿,让历史更厚重,更锦绣。

  一段壮烈的抗洪史,让东濠涌弹就人和水的共荣之曲。

  据史料记载,以“护城河”名义重提的东濠涌,其文明要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之前。历史上的东濠涌是珠江的一条天然支流,发源自白云山的甘溪、文溪,止于今天的法政路附近。其水质良好,也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

  东濠涌不仅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同时也演绎了以河涌沿岸繁华景象为代表的广州旧时水城风貌。

  1932年7月一场百年未遇暴雨,肆无忌惮地撕开了山塘,广州顿成浩浩泽国。东濠涌上游山洪暴发,“塌宇伤人,遽罹浩劫百年以来未尝有也”。

  修治东濠涌工程从1933年10月开始,到1935年秋完成:加宽并疏通了3000米长的东濠涌,并采用了分级跌流的方式来平缓湍流,还在东濠涌旁边修筑了人行路,使白云山涧水经东濠涌,直泻珠江,使广州免受洪水之灾。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自成为护城河后,东濠涌下游两岸民居越来越多,各种生活垃圾废物尽向涌中倾倒,造成河床淤积日益严重,河道逐渐收窄。每逢暴雨,屡有水患。长年积累的污物,久而久之变成“臭河涌”。

  一首众志成城治水曲

  面对病入膏肓的母亲河,广州市痛下决心。“投入486亿元,在一年半之内让河涌水质彻底改观。”2008年,广州新一轮治水行动启动,举全市之力实施581项工程治水,并展开综合治水“四部曲”——截污清淤、雨污分流、调水补水、堤岸建设。

  原本黑臭的河涌经整治换来今日华丽变身,而“揭盖复涌”的荔枝湾涌,除了岸上的历史建筑,还在涌面上新建了4座古式景观桥梁,小桥、流水、西关风情建筑一起构成一幅精致典雅的园林图画,以河水串联周边景点,也换来了不错的旅游和经济效应。

  广州的治水历程,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文化氛围之浓,被赞为“国内罕见”!如今,广州有大大小小两百多条河涌,怎样重建和复兴广州的河涌文化,将是城市管理者需要长期重点考虑的问题。

  人和水的共荣之曲,需要用众志成城来细心呵护。

  南方日报记者 黄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