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还未恢复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当眼前出现一部有关经济学的著作竟然如此表达时,思绪不禁荡漾开去——从来没有救世主的意义——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一家企业,或者是一个人,最终主导其兴衰成败的原因终将是不是别人。

  在当前的发展迷雾下,许小年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相关公司股票走势皖新传媒(加入自选股)视角,把我们引向他所看到的那条路——包括这条路的方向和这条路上的障碍。

  “发展迷雾下的调控再思考”

  许小年:世界经济还未恢复

  随着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不少人担忧新一轮金融危机是否正在临近。但事实却是世界经济从来就没有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因为眼下的债务危机只是金融危机的另一块“毒瘤”。“全球经济复苏要到去杠杆化基本完成以后”,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许小年指出。

  在8月21日他的新书《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发布会上,许小年就“发展迷雾下的调控再思考”一题,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分析了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实施一系列政策的得与失,认为凯恩斯主义者“完美的政府解救非完美的市场”是一种逻辑陷阱,真正的可持续增长经济来自于企业的创新,而不是政府的“拯救”。

  世界经济根本没有恢复

  由于欧债危机久拖不决,而美债危机又重击了全球市场,市场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卷土重来。

  但许小年却认为,其实并不存在“二次探底”,世界经济根本就没有从2008年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西方各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的兆头,数据刚刚好转的时候,凯恩斯主义者纷纷跳出来欢呼:正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使得全球免于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灾难。但他们欢呼得太早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充其量只是一剂强心针。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仍处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小年表示。

  在许小年看来,这次危机的起因并不是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因为引起这次危机的原因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从2005至 2006年,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价格信号——利率,造成了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破灭,而引起金融危机,再从金融危机走到经济衰退,再从经济衰退走到了眼下的政府债务问题。

  许小年表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靠借债来维持经济繁荣的。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相信借债就可以借出一片繁荣,而且这个繁荣是可以持续的。”

  正如他所说,经济学上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没有免费午餐。“借债总是要还的。凯恩斯主义害人的地方,就是它试图使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免费午餐。但是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免费午餐。”

  “去杠杆化”完成后经济才能复苏

  许小年认为,目前的危机看上去是政府债务问题,实际上是“去杠杆化”问题。在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政府为了救援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把私人部门的负债背到了政府身上。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负债率没有降低,只是从私人部门转移到了政府。

  那么,全球经济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开始复苏?许小年的答案是:全球经济复苏要到去杠杆化基本完成以后。而去杠杆化的步伐决定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快慢。

  他指出,去杠杆化的民间指标是家庭的储蓄率,美国家庭的储蓄率已经从危机期间的接近零,现在反弹到了6%~7%,这个6%~7%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也正在进行中,裁员、出售非核心资产还要继续下去,一直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然而,最困难的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政府的债务危机,不说得到解决,起码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这个世界经济才能够恢复。

  而在去杠杆化没有完成之前,任何短期的刺激经济的计划,在许小年看来,都像“抽鸦片”一样,而凯恩斯主义理论正是具有了这样的误导性。

  支持政府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迎合了政府和大众的心理。因此凯恩斯主义远比它的对立面——自由主义,更为流行。

  许小年指出,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主要是迎合了大政府的心理,迎合了在危急时刻民众有不安全感,民众希望有救世主这样的一种心理,把政府描绘成一个可以救民于水火的救世主。

  然而,正如他新书的名字所写,“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许小年认为,尽管美联储在危机后对稳定金融体系、救援金融机构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的,但是不能因为“今天的救火之功,就宽恕它的纵火之罪”。

  中国债务问题也已初露迹象

  许小年警告称:“我们政府的债务危机已经露出苗头来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中央银行数据是14万亿,国家审计署10万亿,银监会数字9万亿,我相信这些数字都是下限。历史多次证明,官方数字只是下限。政府债务危机是很现实的,已经有违约现象出现了。”

  所以,他预计今年下半年乃至于明年,中国的宏观政策环境都应该是偏紧的。许小年认为,中国现在的通胀主要是因为过去两年间的宽松货币政策:“2009 年广义货币增加27%,但2009年GDP为10%。2010年中国GDP为9.7%,不到10%,但是广义货币的增长又是27%。连续两年这样大量地超发货币,后果就一定是通货膨胀。”

  (本报实习记者 胡春莹 对本文亦有贡献)摄影记者/吴军 任玉明

  曹杰:宏观经济学是企业家必学战略

  嵇晨(整理)

  浸淫传统产业多年的国内知名企业家曹杰,近几年转战文化产业,出任皖新传媒股份公司的董事长,站在企业家的角度,他审度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结合自己在微观经济中的实践经验,阐述其独到见解。

  在中欧学习的两年,让我找到了利天下的工具和济天下的胸怀,更可贵的是打开了我的国际化视野,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去进行微观经济的具体操作,感受深刻。

  到目前为止,我在企业中做的战略基本都是正确的,没出现过大的偏差。对于企业来说,战略通常就是选择和怎么选择。首先,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企业内部的实力和资源,选择差异化产品,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站在这个角度上,我认为宏观经济学就是战略的一种,因为不懂宏观经济,就不会感知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当前最大的外部环境变化就是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将近20年里一直安心做实业,我对资本市场比较恐惧,到现在为止,甚至没有炒过一只股票,也不清楚自己公司股票怎么从7块多涨到现在的100多块的。

  不变的原则是,企业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资本市场就会表现出这份耕耘的结果。现在我任职的公司是安徽最大的文化企业,也是上市公司。到公司后,我提出两条战略,首先是传统主营业务的提升和转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我们做的是传统纸质媒体,包括教育、教辅材料和一般图书,如何完成现有产业提升和转移,对管理层来说,空间巨大。此外,面临着数字媒体的竞争和发行的压力,如何产业转型,也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第二个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两轮驱动。实体经济表现好了,希望资本市场就会给予亮丽的表现,而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又会反过来对我们的实体经济运营形成补充和供给。我希望在未来三年内带领企业跨上另一个平台。

  (本报记者嵇晨整理,实习记者陈君妮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