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之道”源于庄子: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曰:“何其愈 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知北游》
蝼蚁是一种微小但无所不在的东西,就像“道”一样,在这里,庄子用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解释了“道”的特性。在这段艺术的对话中,庄子不仅提到了蚂蚁,也提到了大便,听到大便这个字眼时,东郭子就避而不谈 了,可见东郭子有心问道却不愿接受“道”在蝼蚁、稊稗、瓦甓,甚至在屎溺之间的可能,简直就是地道的媚俗者,因为“媚俗就是对大便的绝对否定;媚俗就是制 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拒斥来自它这个范围内的一切”。(米兰·昆德拉)
正是为了讽刺“媚俗”和其它的观念樊篱,庄子借助于蚂蚁这么个卑微的小东西在东郭子们的观念大防中制造着“不和谐因素”,几乎就要 引发一场溃决。这正好暗示着一种蚂蚁的力量,一种卑微的、草根的、不经意的但却绝对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也体现于庄子的寓言中,实际上,正是在这样的寓言 中,蚂蚁才具了力量,庄子对“道”寓言性的言说一直流传了下来,以至于蝼蚁成了一种象征形象,一种关于蚂蚁的力量的微言大义。
陈志光的作品无疑提示了这种蚂蚁的力量。蚂蚁在他那里有时幻化成了各种古人的身份,武士、将军、文人、仕女、乐伎,有时也装扮成当 代社会的世相众生。可以说,陈志光给这些拟人的蚂蚁搭建了一个戏台,但他并不是把蚂蚁比喻成人,而是把人比喻成蚂蚁,他向我们呈现的是构成历史的人之本质 ——人们承受或改变历史所凭借的东西正是那种蚂蚁的力量。
但历史与其说是过去,还不如说是现在,历史的叙述及形象无一不取决于当下人们的认识结构乃至话语规范。在这个意义上,陈志光的雕塑成为了一种文化寓言——关于当代的我们对古代的他们的想像。
“道”在蝼蚁但“道”不仅在蝼蚁,对于陈志光来说,或许,蚂蚁这个形象仅仅是一种阶段性的选择。
本文为http://www.chinavalue.net/xiehouys/Home.aspx转栽,原文地址http://blog.19lou.com/22897687/viewspace-9548964;同类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