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谭维维用一曲老歌新唱《再唱浏阳河》拉开了“创新·人才 湖南文化建设研讨会”的序幕。用超女的歌声为一个文化产业研讨会启幕,只此一点,“文化湘军”的活力和个性便“昭然若揭”。
实际上,孕育了充满活力与个性的“文化湘军”的湖南,一直是全国文化产业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行的种种实践,尤其是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一直为产学研各界所重视。而随着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的提出,这种独特的实践和经验,更加值得人们研究和学习。这也是召开“创新·人才 湖南文化建设研讨会”的目的所在。
湖南文化产业现象
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省份,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却在近年呈现出了勃勃生机,走在了全国前列:到2009年,全国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五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其中湖南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其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的增速,成为湖南省第6个过千亿元的产业。
除了这些令人叹服的数字,湖南卫视、天娱传媒、中南出版、蓝猫、演艺厅文化等在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等产业中打响的品牌,将这些增长数字具化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企业和鲜活的形象:湖南卫视连续八年收视率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位;湖南的重点动漫产业和动漫企业数量列全国第一位;中南出版集团连续5年进入中国企业集团500强,并且连续4年列入中国文化企业50强。可以说,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已经形成了引起全国关注的“湖南文化产业现象”,“文化湘军”的名号由此打响。
这种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重视。研讨会主办方之一的《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文化发展已经走出了若干年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配角格局,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这一点在湖南省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其人才战略更值得其他省份学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则表示,湖南文化建设在全国一直备受关注,湖南不仅是个文化大省,也是文化强省,尤其是其文化产业发展更让人刮目相看。实际上,湖南不管从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上,都不算全国大省,其文化产业如此发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湖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文化消费也非常发达;二是湖南文化市场的发育情况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湖南非常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四是湖南有关党委和政府部门在角色定位上非常清晰。湖南对于文化产业的财政补助和资助数额并不高,从全国来看排位靠后,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仍能取得不俗成绩,表明湖南有关部门已理顺了内在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扶持工作的高效率。
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在致辞中也表示,湖湘文化精神的精髓是“敢为人先、实事求是”。近年来,正是依靠一批具有这种精神的文化领军人物,湖南文化产业才有了突破式的发展。未来,湖南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文化湘军”胜在人才
在一个内陆省份,特别是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绩如此亮丽,其背后的秘诀是什么?这是本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而“人才”二字成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词。
向来有“天下士子皆为我用”传统的湖南,近年来,也将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使用作为一个撬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支点,重视人才、使用人才成为了湖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湖南近年来也涌现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从“电视湘军”的欧阳常林,到“动漫湘军”的贺梦凡,再到“出版湘军”的龚曙光,正是在这些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湖南文化产业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重视人才也是湖南有关部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推动力。于是,在相距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湖南先后出台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其中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共有的内容。而正在制定中的湖南省“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更是将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提高文化软实力一并列入了未来战略研究的重大选题。因此,在湖南已经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人才建设系统。在培养造就了一批带头人和领军者的同时,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得到积极推进,用人观念和机制不断创新。
对此,湖南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之一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也表示,文化要向产业上转,关键是人才要向创新方向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则认为,湖南的文化人才之所以能够成军,是因为其人才培养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人才引进由刚性转向柔性,人才激励由单一转向多元。于是,人才队伍日趋年轻,创新型人才成为主体,高端人才显著增多,国际化人才崭露头角,复合型人才突破瓶颈。
而在发现人才的问题上,同为领军人物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则认为“激扬特长,激发潜质,宽容缺点,宽许失误”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他经过调查发现,做好文化产业的地方往往不是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而是人力资源释放空间最大的地方。
中宣部改革办主任张小虎则表示,湖南文化产业的这些领军人物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敢为人先的胆魄,一个是脚踏实地干事业的韧劲。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关键,因为人才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且不仅要培养国有文化企业的领军人物,更要全面培养各方面的文化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则认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20%,这其中,正如湖南省已经做到的那样,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则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湖南的人才战略有三个启示,一是人才在人,二是人才在识,三是人才在用。而“文化湘军”的涌现和发现,关键在于湖南有一套独特的识才的视角和标准,不唯背景、不唯学历、不唯年轻、不唯专业,只唯实践。(本报记者 曲晓燕)
文化产业第一资源是人才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