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过火把节见证白族人民生活30年巨变


 ;;

 

  7月到大理州各县巡回为农村科技人员作培训,才从盛产水果之乡的大理宾川来到《五朵金花》阿鹏的故乡剑川,县城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火把节气氛。

  第一次到剑川,此行最遗憾没带相机。原本只想一面上课,一面好好休整,静静地读点书。才来到县城,负责接待的农业局领导就作了安排,单位里的驾驶员今年生了孩子要树火把,过节就在他家。

  剑川人特别好客,中午烟草公司做东,从千狮山下吃过午饭下来,正准备前去师傅小杨家。我被路旁树立的大火把吸引了。树火把的主人杨大哥很好客,邀请大家去喝茶,同行的烟草专卖局的杨副局长对我说,西街北门是一古巷,保留着明清式建筑,值得去看看,也就欣然接受邀请。

   主人杨大哥的房子在这个村子颇为有特色,看外观就足以让你有种探寻的想法。走进院落,同行的几位老师发出惊叹,这个院子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景,都很精致。花香四溢,草蔓藤也,如园林般得家里,难以与农村联系起来。

   没到剑川就知道剑川雕刻建筑非常有名,主人杨大哥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家,幸亏同行的欧阳老师带着相机,也就拍了几张照片。杨大哥家的客厅大大小两三个,每个都保持着不同的风格。墙上悬挂着得菲木雕刻,雕刻非常精细很是养眼。

 

 ;

       杨大哥家的厨房说是90年代的老房子,也很好奇,四处走走看看。这栋房子四个院落并排,每个院落自成体系,建筑装饰都能依稀看到每个时代的特征。

   这座破败的院落,借给村子里的无房户居住,主人说,这个小院建于民国,其实那时的杨家,在这个街道里算不得富裕的人家,西街北门居住过很多著名的人士。第二个院落建筑于70年代,比民国的多了点气势,80年代装修后,满墙墙裙,在这里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的痕迹。主人在介绍到第三个院落时,有点自豪,那时赚了些钱,装修在这一带都是数一数二的,从实木家具古色古香的摆设,从主人自豪的神情,看供奉着他家的几位老人的相片也可以想象过去的辉煌。第四个院落建筑于跨世纪,装修于两年前,整个装修风格现代而气派,雕刻屏风每一层风格都不同,不乏古典的元素。

     主人的小孙子,笑得多么灿烂。树火把其实就是为这个小家伙树的。白族有个风俗,过火把节,历史的源渊是为了纪念白节夫人,步入现代发展演变为当年有孩子出生的家庭树火把的习俗,希望孩子像这火把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从旁人说话中方知,杨大哥,是改革开放第一批出来做包公头的,现在已大学毕业的两个儿子辞去公职,继承家业,又开始了自主创业。我们的到来主人很高兴,如同早些就认识,把我们学校在这里实习的大学生全都叫来这里来过火把节。

    更为有趣的是,落座喝茶聊天的当儿,看杨大哥的夫人美貌若雕刻般的鼻子,和我一个剑川籍的同学非常相像,我拿起手机拨通电话,竟然也在剑川过火把节,且20多年没来过过火把节,他一来到这里,叫了主妇一声姐姐,说在30多年前,这个他们族家的姐姐,送亲时来过,那时住第二个院子,没想到,会如此巨变。席中逗乐,说我流窜得特有水平,都流窜到同学的亲戚家。其实,一直做与农民相关的工作,走进乡村调研,看农村的发展也成了本能。尤其近年来从事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更贴近农村,更深的贴近农民的生活,感受着贫穷与落后在逐步消除的那份喜悦。今日走进百姓家,还真有点说不明白的缘在其中。

       师生几人游走在西街北门,看过一栋栋明清建筑,几所深宅大院,方知对剑川的了解非常少。从近的来说,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家的老宅就在这里,这所老宅曾为边纵地下党联络点,巷子深深便于隐蔽,他的父亲是我们学校的老书记,曾参加了1949年4月2解放剑川的战斗。明朝的进士何可及,清朝著名社会活动家杨纪域,国民党鲁云将军,走进这些大院,可能已经不在是这些人的后代,悠然自得的生活着,甚至有的院落丧乱无章。同行的杨副局长说了句,这些房子土改后大多为贫下中农居住着,现在依然还是贫下中农。这些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沉思。

  改革开放30年,农村以科技进步,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贫困依然,开放的意识在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傍晚,在主人家吃过有富有特色的红陀肉后,来到火把下,一道彩虹划过了天边,正好和熊熊火焰交相辉映。北街西村自发组织的乡村乐队吹奏着一曲曲幸福的歌儿,我这个在大学里非主流业余女高音在这里一展歌喉,发自内心的那份喜悦也倾注在一曲曲《天路》、《父老乡亲》、《故乡是北京》、《敖包相会》、《草原之夜》、《浏阳河》、《难忘今宵》里,从未过过火把节,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感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开放的环境,个人开放的人生赢得了在农村的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