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聊、推信、有你的本土化活路


——死不了的Kik

高康迪同学说得没错,米聊、有你、推信……又是一批被概念充昏了的产品,这可能也是大部分国内产品模仿别人的可怜之处,你比如说推图的陈仲军,目前他唯一能够说服自己的干下去的理由可能就是:Instagram在美国已经太火啦。

与其说他们充昏了脑袋,不如说他们还来不及思索,特别在这个未来都很看好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

那Kik们在中国到底有没有市场呢?高康迪这么分析:

Kik火了,原因在哪里?1,跨运营商与手机平台;2,手机通讯录转移关系;3,可以查看发送与阅读状态;4,免费……上述这些特点,其他产品可以达到吗?当然可以。产品设计和技术都不是壁垒。飞信可以做到234点,而手机QQ可以做到全部。

先抛开中移动的飞信不说(人家是运营商),不太赞同手机QQ真比Kik们牛掰。首先:

手机QQ是桌面QQ移植,除了一些笨拙繁杂的一些无用功能外,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用户行为的模式。前者是用户属性在前,用户关系和用户身份靠后,而后者是必须有一定的用户关系和用户身份为基础,才可以参与相应的用户属性。

我们现在为什么离不开QQ?不是因为我们都喜欢QQ那个聊天窗口,而是因为腾讯把用户基数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无形捆绑了我们,换句话说,你离不开的并非QQ,而是你QQ上的那些同学、亲人、朋友和同事们……

Kik们从一开始就需要你具备自己的社交关系,拿这张关系网去不断搭建现实生活中的“互联网”,等于是先要有用户关系和身份的融入,才能建立用户本身的属性。

马化腾有没有故意误导市场不知道,腾讯要走自己的终端不假,而且还是Android的系统预售1280元,这么直面惨淡的处境是该为Kik们捏把汗。

但有木有出路现在谁都是猜测,假设一下:

如果你想跟女友免费短信、语音交流或对讲聊天,你觉得是装个免费的IM软件合适?还是购买一款1000块钱的手机划算?

对于不同背景关系的朋友、同事、甚或客户,为了说服其相互沟通的免费而建议购买一款手机,当然就更远远不如让他安装一款免费的软件要靠谱得多。

 

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