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打假媒体讹诈?


  每年315,让公关们集体头疼,也成了小报们瞄准的发财时机。

  已经干了多年公关的小赵(化名)在每年的315前后,都要处理十几起媒体讹诈事件。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有媒体要求小赵对该媒体举办的某个市场活动提供赞助,当进一步联系时,对方会在电话里进行类似于如下的对话。

  小赵:我们没钱投放广告,也不想提供赞助。

  媒体:有用户举报你们的产品,我们打算进行追踪调查。

  小赵:如果我们投钱呢?

  媒体的语气立即会软下来,带着循循善诱的语气说:那你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可以和主编商量一下,看还有没有回转的余地。

  小赵:我们投钱都做什么用?

  媒体:第一,我们可以把你列为赞助厂商,第二,你可以刊登广告。

  小赵:广告并不归我负责。

  媒体:我们还提供其他服务,比如......软文,当做正常新闻刊出。反正版面在那儿,你想干什么都可以。

  每年都是如此,没有一年例外。唯一的区别是有的媒体直截了当,有的媒体遮遮掩掩,但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你不出钱,我们就是正义的化身,你出钱,我们就是好朋友。

  小赵都拒绝了它们,还曾经将他们的对话录下来,但这样的录音又有什么用?它们是媒体,就算是不买他们的账,也不能得罪。

  小媒体主动出击

  小赵所在的公司规模较大,有完善的企业内控,如果有用户投诉,也都走正常的流程予以解决。不用理睬媒体的类似讹诈行为。但并非所有公司都禁得起讹诈。

  当然也并非所有公司都像网秦和双汇一样拥有明显的把柄,许多公司、特别是地方上的公司,都存在一些小污点,同时,它们对媒体有着天生的惧怕,况且现在的媒体甚至会无中生有制造麻烦,结果往往是,为了避免找茬,支出也不大的话,用几万到十几万将这事儿打发过去就算了。

  公司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助长了媒体的嚣张。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媒体会进行讹诈呢?

  小赵的总结是:

  1,全国性的市场化媒体,恶意讹诈的情况几乎没有。

  2,恶意讹诈的多是小型媒体、地方性媒体,以及一些挂靠在机关的权力媒体。

  3,还有一些检查机构也会以检测费的方式进行讹诈,常用套路是:你们的某项产品被投诉,需要检测,请拿多少检测费用来,不掏钱,检测结果就是负面的。

  不过这里请读者特别注意第二项,小型媒体、地方性媒体、挂靠在机关的权力媒体,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一方面,由于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不够,导致这些媒体的内容僵化,没有人看,比如某四级城市的日报刊登的某某书记视察哪里,引得人们热了盈眶,此类五十年前的流行体不会有任何市场,靠这类的文章,从正常的角度讲,吸引不来任何广告。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这类报纸也在提倡市场化,于是,就引来了另一种方式:出卖媒体资源,或者利用媒体资源讹诈。

  另外,这类报纸的另一个特点也支持了此类行为:采编和市场部门不分家,采编兼有拉广告和活动的责任。于是,在两者的联手下,就出现了小赵遇到的敲竹杠行为。

  但是,这类敲竹杠,只要出了该媒体的管辖范围,大部分是不靠谱的,就像小赵一样,只要不再理睬,或者做好证据保全,大部分情况都会不了了之。

  如果说,小媒体进行的是恶意讹诈的话,大媒体进行的则是非恶意的赚钱行为。

  大媒体守株待兔

  前面提到,市场化的媒体、或者其他大型媒体,一般没有明码敲诈行为,但是,它们有时却会陷入另一种悖论:守株待兔地赚钱。

  以央视为例,在2008年,央视曝光了百度竞价排名中的若干问题,引起了百度股价的暴跌。但是过后,百度在央视投入了几千万元的广告推广费用,特别是请李彦宏上了央视春晚,结果,以后央视打百度的劲头明显偏弱。其他的公司也都知道在央视投入广告可以防止被打。

  人们习惯上用阴谋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但实际上并非阴谋论,而是媒体内部的运营机制造成的。记者们勤勤恳恳的工作值得表扬,但是,他们的工作却往往被制度吞噬了。

  在市场化的媒体中,采编部门和广告部门往往是分家的。虽然有很多败类,但基本上每家媒体都有一批无法被收买的记者(车马费不算),这些人也不会去敲诈。

  但每一家媒体又很难做到采编和广告完全隔离,以至于广告始终对于采编有影响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媒体内部的运作机制。

  几年前,一位记者得到了一条线索,某运营商与声讯台相勾结,每个月从各个大型企业的通信费用中扣除几百元的声讯费用,由于各家大型企业分机众多,往往很难查谁打过声讯台,也不在乎几百元的费用,结果多扣了费也往往查不出来。声讯台积少成多每个月能够获得几百万元的收入。声讯台拿出一部分做返点,送给监管部门以及运营商。

  该记者调查过后,做出了新闻。在准备上新闻的时候,消息被运营商知道了,于是开始运作,他们并不主动去找记者本人,而是直接找到媒体的高层,撤掉了新闻。自然,以后企业还会向媒体投入广告,双方联合举办活动,等等,这是后话。

  但对于记者本人来说,这里并没有阴谋,他只想做一篇好稿子,但被上级否决了。对于媒体高层而言,也不是阴谋,只是人情而已。

  百度向央视投广告,并不是为了直接收买记者,而是试图建立起人际关系,使得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他们的领导人,拍板决定撤掉负面。

  所以,最终形成了类似讹诈效果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心险恶。每一家媒体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例外。

  当央视每年挥舞着315大棒的时候,那些预知自己可能上榜的企业连忙开始投入广告,四处找关系,无非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而已。

  被妖魔化的315

  在和我谈话时,小赵更有感慨的却是315已经被妖魔化了。成了运动和一阵风,以及媒体赚钱的工具。

  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消费者都没有人理睬,只有这几天有人理。

  比如,网秦和双汇的问题存在已经不是一天,央视发现也不是一天,却非要等到这一天来播,而在等待的过程中,又有多少消费者受骗?

  而各个机关也只针对这一天的新闻做出反应。比如,网秦被打后,工信部立即做出回应,副部长开始牵头做调查,而其他时间里不管爆出什么大事,副部长都在家安睡无动于衷。

  比如,发生了污染事件的紫金矿业由于出问题不是发生在315,结果不管受害者多么呼吁,最后的惩罚仍然非常轻微,大有不了了之之嫌。

  甚至由于行政机关的低效率,许多部门不喜欢打假,如果你举报,还认为你多事,在平常连处理都不处理,助长了制假公司的嚣张气焰。

  这就像有关方面为了省事,造出个信访制度来一样,结果,信访的多了,又嫌麻烦,也不解决问题。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信访制度成了聋子的耳朵,甚至鼓励地方政府用暴力对付信访人群。

  正是这样的运动式打假,使得那些造假的企业也显得有恃无恐,一年365天里,有364天作恶,剩下的那一天则四处找关系投广告。也正是这样的打假,使得媒体可以借打假之名,行讹诈之时,并且没有人管。

  熟悉国外情况的小赵认为,如果要打假,应该注重的是一种长效机制,而绝不是鼓励这样的一阵风运动。媒体也只是打假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打假的全部,它的责任只在于将事件曝光,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其他权力。

  至于之后的动作,也不完全归于行政部门,而是由消费者起诉到司法部门,并提高赔偿的额度,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司法手段让厂商不敢造假。

  如果不走这条路,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打假,看上去方便威武,但长期来看,由于无法建立有效的程序,不仅无法吓阻厂商,到最后,当媒体的讹诈行为曝光后,还丧失了媒体的公信力,更耽误了最根本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