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探究地方负债十万亿的前因后果


  最近中央审计署披露了地方省、市、县三级政府负债超10.7万亿元的规模,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专家的分析和思考,从中深层探究地方高负债的根源。

  一、从10.7万亿的地方债的分布上看:

  其中省级政府负债32111.94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9.96%;

  地市政府负债46632.26亿元,占比例为43.51%;

  县级政府负债28430.91亿元,占比例为26.53%。

  从这次审计看,除54个县无债外,大部分地方政府均有高额负债,其负债面之广、负债量之大都创造了历史新高!

  10.7万亿的地方债中79.1%来自银行贷款,占2010年全国GDP的1/4以上,超出当年财政收入的20%。

  二、从10.7万亿的地方债的责任类型看:

  一是政府有偿还责任的67109.51亿元,占负债总额的62.62%;

  二是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23369.74亿元,占总总额的21.60%,担保者有连带责任,逾期不还时也由政府偿还;

  三是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16695.6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15.58%。

  从偿还到担保再到救助都是政府直接或间接债务,均为地方政府积累的巨大的财政风险。

  三、尚有地方负债没有浮出水面

  据专家分析,这次国家审计署尽管下了很大力气依法审计,但是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肯定有限,估计地方瞒报和漏审的债务肯定在20%左右,还有一部分隐形债务没有浮出水面。再加上第四级政府即乡镇政府的负债没有纳入这次审计的范围之内。专家估计乡镇层次政府由于体制原因,历史包袱很重,农村三级债务已积累多年,规模至少在1万亿元左右。

  加上这两项,地方政府负债全口径可能在14万亿元左右,为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早日规范管理地方债务平台,规避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力戒中国版的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地方政府切实走出过多靠贷款换项目、再靠卖地还贷款的怪圈,才能真正让地方政府淡出土地财政、回归良性发展。

  地方债务如此之高,固然有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四万亿投资拉动地方配套投资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政府职能错位,过多地承担了投资主体的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把经济发展从投资依赖型转向消费拉动型,投资主体要由政府转向企业,防止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硬着陆。政府体制改革到位了,尽早淡出投资换政绩的利益驱动,才能根治地方高负债的顽症!

  实践证明: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忽略风险就要为风险付出代价!

              地方重塑民生为本的政绩观,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