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7日,高考开幕。如期而至的高考日,多少有些年年依旧的味道。然而,这个日子承载的沉重与梦想,却绝不会有任何消减,因为人们对中国高考的价值期待也只会越来越高。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表明,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同时走进考场,在一片安宁的四角天空下,去铺开自己人生,这样的庄重与神圣,值得全社会以关爱与敬畏的目光注视。事实上,高考从来也不只是有关考生个体命运,它关联着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希望,承载着国家选拔人才的使命。这意味着,中国高考,只能向着更加人文与公平的秩序境界,不断进步。
高考是考生综合知识与文化素质的测试,同时也是对全体国民的公共精神的测试,还是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品质的拷量,更是对一个国家公共秩序的全面测评。今天我们看待高考,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教育视角,而应该带着更为开放的文化精神,来诉求一种更加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秩序。因为,发生在中国高考身上的种种尴尬,足以充当剖析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口。
此前教育部在谈到今年高校招生工作时,就强调称,要严打考试作弊,确保高考安全和秩序井然;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稳步推进高考改革;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公平公正。从“安全、秩序、调控、改革、公平”这些关键词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其实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高考面前,考生、公民以及公共管理部门,都应该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与义务。
很显然,想让高考这项系统工程运转更加健康有序,也就必须以改革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革才能更好发展,这是当今中国很多领域都无法绕行的选择。这些年,关于种种“体制改革”的声音,从来不曾从我们耳边绝迹过。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教育,每一种改革,都往往会伴随着种种争议,面对着复杂的博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改不改革都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成为问题的只是改革的风向到底要往哪一个方向吹,怎样的改革路径才是最正确的。对于中国高考来说,只有走向人文与公平,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有价值的社会秩序,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就在今年高考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样本——南方科技大学,再次陷入新的泥潭。原来,根据教育部相关精神,南科大已招的45名学生必须回校参加高考。对此,南科大这些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在网上也发出拒绝参加高考的公开信。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则称,这45个非常优秀的热血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参加教改实验,回去参加高考就是让所有人都回到体制内,这样的实验还有什么意义。从中不难发现,中国高考改革要想实现体制破冰,将经历一种怎样艰难的行程。而太多的经验与教训说明,改革如果不能真正步入体制的深水区,只是在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最终也不可能真正改变那种落后的秩序。
今年高考大幕已经拉开,在此我们真诚祝福考生取得良好成绩,也期待全社会能给予考生更多的人性化关爱,让高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高考能不能真正聚合起一种强大的时代文化价值,能不能让人们看到一个现代国家在公共秩序方面应有的品质与水平,相信接下来也会通过全社会关注高考、关心高考、服务高考,得到充分的展示。高考测试的不止是教育改革水平,还有更为广泛的社会秩序水平。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经历当这一场中国人极其看重的成人礼之后,仔细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