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位先进人物”的命题作文估计多多少少都让写作者为难,而这种文章在各类学校或者单位的网站、报纸上比比皆是。这是多年作文教育的结果,也是组织宣传的惯常手法。虽然这些文章的效果几乎为零,可是编辑作者一直都这么干了,大家好像也见怪不怪,大概是因为作者动机端正,政治正确的缘故。
老胡作为一个组织的负责人,经费又不宽敞,见到这样的没有效果的文章(也可能有反效果),气就不打一处来,当然不是因为作者写了“先进人物”,主要是“先进人物”一被写就不像“人”,浪费版面不说,还倒了看客的胃口,让人家不信,这是何苦来着。
不过子树同学的这篇人物访谈写的平淡,可是不同凡响,比如冯莎的做法似乎出乎意料,但是动机却朴素、合乎情理。我自己就受到了感染,很有冲动,立即做一些慈善事情。冯莎五年多来有什么动摇和困惑,子树问到了一些,可惜还不够深,否则更有传播力。还有文章的题目稍微有些“大”,有时候比较难收尾。无论怎样,这是一篇好访谈。
原文转载如下:
前几天,学院报道了冯莎同学的故事,笔者读后有一些触动和疑惑,她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年复一年,她又走过了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于是笔者与冯莎进行了一次访谈,试图对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
人物背景
国际学院08级学生冯莎,来自贵州兴义一个不富裕的山区家庭。五年来,她坚持用打短工所得和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四千元钱,资助素昧平生的武汉郑某一家,并长期给予郑家人精神上的慰藉。
笔者印象
她,心直口快,个性爽朗,五年来长施善举,却闭口不谈。
她,宽人苛己,乐行善事,堪与时代标杆比肩,却笑言自己只是万千少女中,最最平凡的一个。
她,从没想过自己做的是什么感人至深的事情,更没想到,当年一念的恻隐,如今,竟然得来一座城市的感动。
她,一再讲“自己只是想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个人,眼前的殊荣实在是意料之外,突如其来”。
对话实录
李:冯莎你好,我听说了你和郑家人的故事,很有感触,能谈谈你在整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么?是什么打动了你,促成了第一次的捐助?是对郑家的同情,还是被老郑的父爱所打动?是一早就决定了要长期资助支持,还是本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写这么长、这么久?
冯:最初得知他家的遭遇,我很同情,但主要打动我的是伯伯深沉的父爱。一开始,也没想过会是长期的,后来收到他们的回信,了解到郑家哥哥的病,即使做手术也是不能够断根的,需要长期的透析和药物维持,而且一旦他情绪不稳定,身体就很容易产生排异,进而会有轻生的念头,他很需要亲人和朋友们长期的关注和鼓励。其实,有时候郑家哥哥还会反过来开解我。记得那年,我高考失利,就多亏了哥哥的安慰,才走出了低谷。如果不是这种互相的帮助,我想,我很难坚持这么久。
李:就是说,有的时候,你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角色对换,从这种你来我往的关怀中,产生了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最后,才有了这在外人看来,长长的五年,对吗?
冯:是的。
李:我了解到你的家庭条件好像不是很好,而且你们女孩子在这个年纪最爱追求美丽和打扮了。面对那些花花绿绿的橱窗展品,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一个不相识的人这么打工赚钱、节衣缩食是为了什么?有没有动摇过?
冯:其实,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但有些精神上的东西重过物质上的享受,所以我不爱逛街,基本上追求实用,而且我的消费观也很朴实(笑)。我资助给郑家哥哥的钱并不多,在我看来,钱只是方式,持续的精神鼓励才是最重要的。
李:对付那些美丽的诱惑就是“眼不见为净”。
冯:哈哈,有点。
李:家人什么时候知道这件事的?他们支持你么?
冯:嗯,是在去年年底,我去武汉探望伯伯一家,回来后,和爸妈说了事情的经过。我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给我说,我应该按自己想的做;妈妈跟我说了很多,总之,非常支持我。
李:瞒了家人四年,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么!
冯:哈哈,本来也没想让谁知道的。
李:这件事情,虽然你认为不是很突出,可绝对称得上经年累月了,它对你有什么影响么?
冯:有的。在这之前,我也很不懂事,自己家境不好,还和同学们乱玩,混日子,通过这件事,我变得独立了,变得更懂得爱他人,也更懂得珍惜了。
李:听人说,你其实考上了统招本科,因为学费太高放弃了,那为什么还要去资助别人呢?
冯:这在我看来是两件事。学费是一次性要交太多的钱,我的家庭无力承担;而对伯伯家,我是从我自己的劳动所得和生活费中节余下来的,而且是一笔一笔的(付出),我有这个能力。
李:和郑家哥哥一定聊过生死吧,你怎么开解他的?
冯:他说他的生命是以事业体现的,但是这病情把他死死地按倒在床上,已经生无可恋。我给他说,好好活着是为了家人、为了所有关心他的人而活,生命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所有关心他的人的,他没有权力和借口放弃这么多人的希望。
李:你是怎么看待你和郑家的关系的?
冯:亲人。郑家哥哥就是我的亲哥哥。我从小就希望有一个哥哥,有心事可以和哥哥说,而且还是知心朋友。
李:郑家人是怎么看待你的?是亲人还是恩人?
冯:用伯伯的话,是家人,但是,这个我说不好。也许伯伯来(学校)之前还是恩人,但这次之后,我想,我们是亲人了。
李:四年都没有见过面,为什么去年去武汉见了一面?第一次见面尴尬么?
冯:哥哥那些日子病情不稳,要做一个大手术,有点危险,家人也担心,怕半世亲人,无缘一见。我也很担心他的病,就赶忙请假,赶了过去。到武汉那天,天下着雪,特别冷,伯伯一家看我只穿了单衣,就买了一个取暖的小太阳,一直给我用。感觉很贴近,很亲切,一点都不尴尬。
李:如果再见到像郑家遭遇那样的故事,还会做出和五年前同样的决定么?
冯:如果再有触动,再有感悟,还是会的。不过,事先,会判断一下真实性,毕竟现在的媒体失实报道和炒作太多了。(叹气)
李:如果还会,那将是你生活上的重负。到时的你又要供房,又要抚育小的,又要赡养老的,自身恐怕都难护周全。
冯:如果到时真像你说的那种情况,就要量力而行了,也许到时的支持不一定是长期的,但关心不会变。
李:你身边应该会有家庭条件很好的朋友,你会鼓励身边的人与你一道做“慈善”么?
冯:这种事,我的主张是自愿,如果是好朋友会鼓励,要是一般的朋友,我不会有意识地引导,怕别人不理解。
李:有声音说你只是在做秀,你怎么看?
冯:这些人,他们没有爱心,不够成熟,对社会慈善不但缺乏行动,而且缺乏意识。
李:报道对你会有影响么?会有压力和被报道绑架的感觉么?
冯:不会,更不可能。心里要怎么做,我就会怎么做。自己调节好自己,别人爱怎么讲就怎么讲,依然故我,那才是我。(笑)
李:半年前的“药家鑫事件”暴露出了80后对生命的一种不敬畏,能将你的看法分享一下么?
冯:这种对生命的忽视,需要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方面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这是最起码的,然后才会有“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李:今天的聊天很受启发,谢谢你接受我的访问。
笔者感触
如果有一天,这样的善行成了一件“平常事”,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再也不会是个“平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