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TSI+DSG需与GDP理性作战


继上海拍卖牌照之后,2011年北京也开始车牌摇号,不少一线城市也都在酝酿出台这种限制车牌控制汽车增量的政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限制车牌会抑制市场需求,厂商在当地的销量会降低,总收入会降低,政府的购置税会减少,想买车的车主购车门槛会提高,这是“三输”的决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限制车牌会延缓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延缓城市拥堵,提高现有车主的出行效率。对政府而言,控制二氧化碳、噪声排放等环保压力会降低,对整个汽车市场来说,过于高速的增长会导致重销售轻服务的策略,同时也会给很多生产中低档车的厂商更多机会,这种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充斥市场反而不利于未来的环保。所以,从环保、市场健康、缓解拥堵的角度来看,限牌政策是“三赢”的。

同一个政策会有“三输”和“三赢”两种结果,这其中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为低碳环保定价。如果我们认为现实的GDP更重要,显然这个政策是非理性的,但如果我们认为清洁的饮用水、干净的空气、快捷的交通比GDP更重要,那么这个政策就是理性的。这个分析如果反过来说,我们就会发现,汽车低碳环保需要与我们日常的理性选择作斗争,它要在“非理性”中前行。

市场理性不钟情低碳环保

6月初,北京公布即将采取汽车噪声排放限制措施,这一规定将导致那些将来还打算在北京销售车辆的厂商在降噪方面提高技术含量,这意味着造车成本可能会继续增加……这已经不是汽车厂商第一次遇到环保法规导致的成本提升了。过去10年,中国的汽车排放从国Ⅱ、国Ⅲ到现在的国Ⅳ,没有哪个厂商会主动把自己的排放一步到位提高到国Ⅴ的水平,否则它会因为相对成本过高而被当时的市场淘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过剩。

对整个社会而言,环保显然是理性的选择,我们不能等到没干净水可喝、没清新空气可呼吸、没地可停车的时候再改变我们的购车用车习惯。但对市场和个人而言,环保是非理性的。对于理性的厂商,降低产品成本的最佳策略是采用过时技术并想办法把它包装成先进技术低价向消费者倾销。对理性的消费者,虽然受限于油价而不得不选择低油耗车型,但如果5年使用期减少的油耗与高售价不成比例,理性的选择当然是那些廉价车型。对车主而言,购买一辆不环保的车、使用不环保的润滑油保养车辆、别人步行的时候自己驾车……这些会立刻降低自己的购车用车成本、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我说理性的车主不会喜欢低碳环保。

但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有厂商“非理性”地在新产品上使用低碳环保技术,比如厂商会推出传统能源的节能产品,会研发电动概念车,但这些产品的成本都不会低,要在一个唯售价是瞻的市场里取得成功并不容易。但这种“非理性”正是品牌的理性选择——保持超越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强化品牌的环保特征。我认为:能否与市场理性选择做斗争,这是区分品牌优劣的关键。

低碳美德需经济激励

过去10年,中国汽车完成了从200万辆到2000万辆的井喷式增长,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车市场,但从产品的技术水平来看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为了照顾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政府在提升排放标准方面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这种为GDP牺牲环境的做法确实换来了自主品牌近年来接近50%的市场份额,但下一个10年我们是否还要为这种GDP理性牺牲环境呢?

舆论正向我们灌输这种GDP理性,比如最近有业界媒体认为TSI+DSG是技术冒进,他们认为市场博弈的结果是那些缺乏技术含量的日系车、韩系车比较成功。毫无疑问,追求低碳排放是有成本的,但如果这个成本不能转化为品牌的优势,劣币就会驱逐良币——那些采用最新环保技术、制定严格车辆保养规定的厂商会背上技术冒进、增加消费者负担的恶名,而那些低价倾销过时技术、降低保养要求的厂商则能取得市场的成功。归根到底,这是因为空气、道路交通是公共产品,谁多污染点、谁多占有都不用多付钱——这就是经济学“公地悲剧”的中国汽车版。

少数厂商凭借轻质化、节能动力总成以及100%材料可回收实现了低油耗、低排放、低资源消耗的产品进步,但遗憾的是针对这类高技术产品的少数舆论却是在引导人们盘算节省的燃油是否能抵消购车养车成本增加。这种舆论导向会使得市场出现逆向选择——越是采用过时技术、高污染材料的厂商越有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的空间,但结果是每个人都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当为那些致力于采用环保新技术厂商、为那些购买节油环保“高价”车的车主提供补贴,他们抵受市场诱惑的“错误”选择为环保做出了大贡献。

除了技术,人们的观念也会左右环保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车主到小区门口的小店买瓶酱油也开车去,这种社会文化会让环保车型节约的那点燃油经不起计算。媒体上也总是在对比哪个车型价格最低、哪款车的保养成本最低,总是在强调4S店维修保养昂贵,车主在这种价格刺激下不可能环保购车和用车。比如很多车主会算计技术先进的那款车节约的油钱根本弥补不了购车时的价格差,再比如车主会发现找路边小店换机油远比去4S店省钱。但关乎环保的下列事实却总是被媒体忽略:技术先进车型会大幅节约社会的总体燃油消耗,合理保养车辆会改善车辆的排放从而带来环保福利,环保设施完善的4S店会在维修保养中减少水和空气污染……。

可见,要扭转厂商和车主的非理性选择需要合理的经济激励。比如过去一年我们看到政府对小排量车给予节能惠民补贴,这种激励方向是对的,但目前来看几乎每款产品都能拿到补贴,这实际上等于没有激励。那些采用先进技术的厂商得不到额外的激励,市场理性选择反而导致小排量车销量大增,社会的燃油消耗总量必然提升。这种以环保的名义增加环境负担的事情何时会终结呢?

 

我认为:如果汽车产业的低碳环保能够取得显著成果,一定是从改变消费者的环保观念开始的,也就是说:作为车主,您得以购买环保车、低碳用车为荣,以购买“油老虎”、使用“墨斗鱼”为耻。否则无论政府逼着厂商采用何种环保技术,最终我们只会看到经济学里的“公地悲剧”在汽车社会重演。(文:朱伟华)

    

     “本文为搜狐汽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