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题目 |
电影 |
摘抄 |
评语 |
秦世哲 |
文明的碰撞与现代性反思 |
与狼共舞、巴别塔 |
影评很好,关于现代性、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和沟通的评述非常有意义,见解颇为深刻。 |
|
俞寒涔 |
暴政、叛逆与信仰 |
窃听风暴、希特勒的男孩、再见列宁、浪潮 |
有人说德国反思电影如这个民族一般严肃和冷峻,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德国电影总是用丰富的细节呈现历史,用符号化的形象代替理念,用逻辑的语言叙述情节。电影中的一切都体现出深刻的现实关怀,甚至有时给人生硬古板的感觉。然而,当我们拿中国的电影与之相比就可以发现同是现实的关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表达方式。与《芙蓉镇》、《活着》等中国现实主义代表作不同,德国反思影片的情节不是白描的,而是建构的,人物不是映射的,而是塑造的,思想不是彰显的,而是自然流露的。电影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东西,但它明显高于现实。这就是建构的力量:一个一个的情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这使得德国电影有一种诗化的浪漫风格,情景是严肃的,而情节确实恣肆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张力。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反思电影总是能留给人无限的思索和遐想的原因。……在电影《浪潮》中,大多数参与浪潮的人是抱着一种新鲜感加入的。或者,浪潮满足了他们一种特定的心理上或者物质上的需求。可能没有人真正崇尚集权主义,但大家却会主动选择“浪潮”。蒂姆加入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马尔科加入仅仅是为了有一种家的温暖,还有一些人加入纯粹是因为“浪潮”很酷。因此,“浪潮”与其说是一种集权主义的回归,不如说是一场叛逆的闹剧。 |
影评很好,能够很好地运用社会压力的原理,也能够很好地评论关于信仰、叛逆等方面的问题。对我国电影的现状也有深入的把握。 |
徐彦 |
野百合也有春天 |
放牛班的春天 |
学校是否有束缚那些顽皮的“小野马”的缰绳?我认为是有的。音乐成为了束缚他们的缰绳,使他们逐渐减少顽皮、捣蛋的行为,变得遵守纪律并团结友爱。在这群学生“狂奔乱跑”时,老师通过拉一拉音乐这条绳便能把他们拉回来,回到正常的轨道。就如在莫翰奇向马修扔墨水后,马修就停止他的独唱部分作为惩罚,让他慢慢得到反省、认识自我错误。其实,音乐只是表面的缰绳,真正的缰绳,是老师的爱与关怀。 |
许多分析都非常深刻。有关群体压力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
王哲 |
猫鼠游戏 |
猫鼠游戏 |
在卡尔查到弗兰克实际上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之时,他就在构思一个庞大的博弈——感化弗兰克,让他弃暗归善。而在这一大博弈的背景下,卡尔也镶嵌了若干小的博弈在里面,而这些小的博弈也满足之前提到的两种类型:同向与反向。……或许,如果卡尔真的是那么聪睿的话,上面的两个层次的博弈并不是并列的,而是镶嵌的。智商层面的博弈是博弈大师卡尔•汉拉提镶嵌在情商层面大博弈中的一个小部分。卡尔在智商层面的示弱实际上掩盖了取向相反的情商层面的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了感化弗兰克的目的。若此,则真的为卡尔的心计手段和博爱情怀所折服了。 |
对博弈镶嵌有非常好和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够在影评中贯穿相关的理论逻辑,影评很好。 |
石婵娟 |
少数人 |
《十二怒汉》 |
司法体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陪审团必须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且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而非简单粗暴的“少数服从多数”,这样有利于人们对案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唤起内心深处人性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宪政制度中对少数人的保护,即民主社会中,人们的“少数人意识”。……我们最开始理解的“民主制度”,都是简单的“多数定规则”:“民主”,就是小小的希腊城邦,什么事情都是大家在广场上,举手表决说了算。但是,权力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拥有权力的人总要想办法来证实自己是掌握权力者,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
能够很好地融合一个历史的横断面于整个历史之中,表现了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对于一致同意的原则,其分析也非常到位。 |
周浥莽 |
你们被操纵了 |
恶魔教室 |
最初,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蕴藏巨大力量的“集体”、取消个体差别的“纪律”将成长于个人主义氛围下的年轻学生团结在一个若有若无的目标周围。随后,“制服”、“口号”、“手势”、“标志”相继出现,一个组织有序体系完整的“组织”框架逐渐被勾勒出来。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成员迅速分化,出现了“激进者”、“盲从者”和“保守者”。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往往造成大部分普通成员的“绝对服从”,从而使得激进派精英对整个运动的掌控,其必然后果是运动的急剧激进化、运动无限制自我扩张、打压异见、迫害保守力量领袖。这一切要素,不论是片中的“浪潮”运动,加州的“第三波运动”,还是在纳粹德国,或是在集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都可以轻易找到。……影片探讨了极权主义产生的第二个心理因素,即对现有等级秩序的破坏欲。文格尔在班中否认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分化,拒绝给予班中原来处处占优的“好学生”以优越感,这极大鼓舞了原本被贴上“坏学生”标签的学生。虽然独裁、极权等等概念从表面上看都与精英政治息息相关(事实上也是如此),但很多对于独裁和极权的讨论都愿意强调这些运动的民粹主义色彩。希特勒上台是德国近四成选民的选择,毛时代中国频繁的政治运动少不了农民的广泛拥护和参与。似乎构成悖论的是,作为极端精英政治的独裁主义,往往都是平民狂欢的最终产物。 |
影评对于集权主义建构因素的揭露非常到位,能够很好地融合电影和相关的理论。 |
张钦懿 |
从《十二怒汉》看群体压力对陪审团制度的影响 |
十二怒汉 |
另外,电影中的一个几乎从头到尾都用他的大嗓门叫嚣的男人给我了很深的印象。在接近片尾的时候,他再一次展示了他咆哮的本领,于是,众人终于忍无可忍,相继离开那个桌子,虽然没有离开那个房间,但至少表现出想远离这份吵杂的意思。于是,那个男人随着其他陪审员一个又一个的离开,他的声音变小了,底气不足了,从一开始斩钉截铁到后来语带犹疑再到试探发问直至最后轻声恳请,经历了一个让观众会心一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陪审员无声的抗议带来的效果。我们不需大吵大闹,我们只需用行动无视你的存在,就能让对方感到心慌,将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况中,没有人认可自己,没有人搭理自己,到最后仅仅得到一句:“你可以闭嘴了。”可以看见群体压力的影响力。 |
影评很好,很能够说明问题,几乎抓住了电影的每一个细节,将所有的材料用于说明自己关于群体压力的理论逻辑的理解。 |
童群霖 |
赖纳的眼神 |
浪潮 |
【摘抄存在一定困难】 |
故事叙述全面准确,夹叙夹议,能够比较好地结合相关的组织原理进行思考。题目以及小标题都比较好。后面结合我们身边的情况的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合理。 |
王倩雯 |
寓教于乐 |
黑道大哥再出击 |
到底是暴力还是非暴力更能解决问题,一直是社会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从小处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听话就打更好还是苦口婆心引导更好;从大处说,统治者是采取重典更能治理好社会还是采取怀柔政策更佳。个人觉得,相对来说,暴力对解决现存的问题更有效,因为人性中总有无法克服的弱点,欲望、自私、放纵,一旦缺少限制,就会膨胀。尤其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更难只靠教化来维持秩序。……看完这部影片,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其理想化色彩。影片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好的,坚持诚信,不要谎言,只有拉齐是个“半坏人”,但也是可以被改造的。国父对姆纳说“让敌人多打几次,他就心软了,他对你的仇恨,会变成尊敬”,甘地精神就是建立在“敌人会心软”的前提下。但是法西斯纳粹、日本侵略者,什么时候心软过呢?一旦被灌输了坚定的信念,人类同胞在他们的眼里也只不过是该死的动物。 |
非常有意思的影评。叙述的内容服从于理论的框架,最后的联想也非常具有深度和合理性。 |
张灿 |
走出自己的世界,做一个拥抱生命的人 |
天使爱美丽 |
如果害怕爱和给予,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自己想的。许多沟通上存在障碍的人,许多生活上无法独立展开新的一页的人,他们无法交流,却又是那么的渴望被注意被关心,缺乏勇气,常常有挫败感却难以表达。艾米丽的这样一个被导演理想化的角色,担当了解救别人的天使。其实,生活中的每个平凡人都可以成为艾米里,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天使。当然,你的付出不需要回报,因为心存感激,那助人为乐之后的感动便会积累在心里,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心生温暖。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为前提,只是简单地守望相助,即使世界如此多复杂肮脏的现象出现,但是自己的内心是纯正的,向着阳光的地方走,就不会害怕漆黑。记得一本杂志上说过,“我们怎么能在别人苦难面前转过身去”,是的,我们怎么能面对别人的苦难而无动于衷安逸享受自己呢。我们要微笑着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对方勇气和信任,点亮人间爱的希望的火炬,将这份爱与勇气传递下去。 |
影评很好,对交换原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关于交换的目的性也有非常辩证的思考。 |
冯路遥 |
法律之上 |
费城 |
法律不可能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人类进程,包含所有人所一致坚信的公理。法律不能调整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继而法治的实现不能被定位为全方位的深度调控,更应当被视作最低层次的保障手段。先破后立的哲理便是如此,只有全部人把法律视作自己的保护之神,他们才能尊重法律。……在社会膨胀发展的时期,社会文化却面临着一种“堕落”。时代就像站立在十字路口,往往面临剧烈挣扎:精神疏离于物质、情感疏离于理智、个体疏离于社会。个人性灵的扁舟陷于物欲之流,摇曳飘荡,任意西东。终有一天,社会蓦然发觉它再也不能驾驭单个个体的灵魂。个人主义取代社会本位也几乎被视作一种趋势,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个人的任意选择难以被社会预估,也难以被社会调控。诸如同性恋、安乐死、堕胎、成人私下性行为,不再只是倍受苛责。每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都蕴含了社会的无力和苦涩。……法律,终究不是万能的。法律没有超验感受,没有传承千年的制度,没有治愈人心的能力,没有抗拒证伪的特质;所以,我只有无可奈何地坚信:法律不可能超越宗教,不可能成为一种信仰,也不可能作为一种永恒的机制,法律有原罪。 |
影评非常漂亮,通过费城这部片子来思考法律的作用,同时考虑宗教等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语言优美。 |
邢远 |
救赎 |
肖申克的救赎 |
像任何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一样,《肖申克的救赎》蕴含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安迪以卓越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拯救了自己的自由,帮助瑞德摆脱心理桎梏面对新生活,为狱友们争取到了作为人的尊严并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从实质上而言,这是一次“希望”对人身自由的救赎,更是对心灵自由的救赎;是一场以莫大勇气做出的绝地反击! |
行文非常规范,是按照论文的格式来撰写的。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准备工作,能够从多种不同的救赎角度较好地阐述电影的主题。 |
沈丹云 |
幽默交换幸福 |
美丽人生 |
基度在集中营的生活让人不忍目睹却又忍俊不禁,他在黑暗岁月里的幽默让我们的笑容变得那样辛酸。整部影片完成了一次伟大而神圣的交换,基度的儿子与妻子最终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是的,他们是赢了,是基度用生命换来了他们的胜利,用自己幽默的谎言成全了儿子的天真无邪,用自己的忍耐交给儿子一个幸福的未来。……在我看来,幽默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展现,而在战争年代仍能保持幽默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我听过一种说法,如果用林语堂的人生公式来定义的话,基度就是一个H4的人物,即最高级幽默的持有者。影片中对于幽默的展现依靠了导演高技巧的结构运作,如玛丽的钥匙、交换帽子、与李医生的谜语互猜等等,都使情节的巧合变得合情合理又不失智慧。 |
交换的这个框架很好,所有的叙述都能够体现标题的意思。有关《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两部电影的比较也很不错。 |
齐冀 |
从冲突论的视角谈《社交网络》中的矛盾与成功 |
社交网络 |
马克无疑是这些冲突的核心人物,始终处于风口浪尖。尽管facebook的事业蒸蒸日上,注册人数不断突破,给他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与荣耀,但由此他失去了唯一的朋友爱德华多,失去了女友艾瑞卡的信任,忍受双胞胎兄弟的攻击,忍受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前的孤独……只能承认,得到与失去往往是成正比的,为了得到很多,你就必须相应舍弃很多,至于这其中的利弊权衡,全在自己。《社交网络》用这种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故事讲述方式告诉我们,也许唯有拥有浑蛋似的魄力,才能真正成就一番超乎寻常的宏图伟业吧。 |
有意思的一部影片,影评中关于冲突的评述也非常好,关于马克的个人评价、关于成功的看法都有一定的新意。 |
影评作业摘抄及评语【1】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