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作业摘抄【2】


姓名

题目

电影

摘抄

评语

周思超 

The Prestige

The Prestige 致命魔术

夹叙夹议的风格很不错,也能够较好地把握影片的细节。

卞嘉虹 

悲悯情怀是法律正义的最本质

十二怒汉

这部影片的目的绝非仅是展示陪审团裁判的过程,更是对陪审团这一法律制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而坚持存疑的八号陪审员所代表的也不仅是一个有人恨有人爱的顽固派和反叛者,而是所有怀抱着对法律正义的忠诚和对弱势生命的悲悯与敬畏的人。这些人所矢志不渝信仰着的便是法律的正义。……“这起案件中已有一人死亡,另一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中。如果你们能够提出合理的怀疑,从而无法确定被告是否有罪,那么基于这个合理怀疑,你们必须判决被告无罪;如果,你们找不到合理怀疑,那么你们必须基于自己的良知,判处被告有罪。但是,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这是影片最开始,在陪审团商议前法官对他们说的话。必须注意的是,法律并不是要求陪审团提出证明被告无罪的有力证据,而是只要存在对于有罪证据的合理怀疑,就必须判决无罪。这也是整部影片在不断讨论和追问的重点,在法学理论上它被称为“无罪推定原则”,只要不能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有罪,就应当认定其无罪。……在有国家机器保障的法律制度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弱者,而法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惩罚所有可能犯罪的人,而是保护每一个人,包括可能犯罪的人,甚至的确犯罪的人。……我不是佛教的信徒,但我亦执著于对每个生命施予悲悯。将来我也会成为千千万万法律人中的一员,作为执法者行使神圣的权力去捍卫某些东西,而我们所要捍卫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法律本身,而是以法律为刀戟去捍卫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和一切权利。悲悯生命,这不仅是佛教不杀生的一条戒律,更是法律向前发展的引航灯塔。

影评很好,能够结合电影对相关的法律正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苏伦嘎 

浪漫而又悲壮的史诗

与狼共舞

苏族人派了持友好态度的“踢鸟”和持怀疑态度的“风中散发”访问邓巴。从他们的这一次相遇起,便开始建立彼此的信任。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我们知道,信任是产生交换的前提。交换的另一前提是产权,是占有。那么对于邓巴和苏族人,他们各自都占有什么呢?我们看到,在第二次见面中,邓巴拿出了咖啡,面对一脸茫然的印第安人,邓巴表演了研制咖啡的整个过程。而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糖的印第安人,糖所带来的“甜头”使得一直苦着脸的“风中散发”终于露出了笑容。于是咖啡和糖成为了邓巴用于交换的第一物。

能够非常好地在叙述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交换理论相关的论述。两种交换的区分未必恰当,却有一定的新意。

郑理 

无法被定义的爱

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7个字完美地概述了Leon这一角色,让我几乎想不起来是从哪一个片段开始,那似乎本不应当为杀手所拥有的心性被展现了出来。是当他从Matilda身边走过时看似冷漠的外表下那句关心的话?还是看到哭泣不止的她时最终人性代替了理智而开门的一瞬?还可能是他像个孩子一样和她打水仗的场景?或者是听到Matilda说出了一句I love you之后关门靠墙叹气的镜头?又怎么可能忘记那句贯穿全片的No women no kids?我们永远不知道深藏在Leon冷漠的面容后,有一个多么善良、脆弱至透明的灵魂。

有意思的夹叙夹议的影评,关于从交换中如何衍生出来情感,这种情感如何进一步推动人际的互动有很好的揭示。这种揭示具有启发性。

张温文 

甜蜜的凶残注定绽放于浴血之中

杀死比尔

也许,人性中本来的嗜杀就和暴力美学的第三种层次有关——杀的原因只因为“为什么不杀”。而有时,人性的释放顾不得那么多的伦理道德观念,只是想在形式上寻求一种快感,暴力美学恰恰符合了这一点。所以说,暴力美学在警示方面的价值其实是一种附属产品,也许开创这门艺术的人们从未想过要真正的去实践其警示的作用。

对暴力美学及昆汀的电影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评述,关于原理层面的东西还需要加强。

戴梦蔚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赎罪

Briony十三岁时的偏执、无知和审判的欲望是Cecilia和Robbie爱情悲剧的直接推动者。但若没有她,没有那个连她自己都相信了的“谎言”,这一份爱情是否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满呢?那个不容忽视的大背景——战争以其强大的力量将所有幸福的可能裹挟而走。

对电影的叙述比较到位,相关的理论以及对电影的感触也获得了恰当的表现。对其他电影的联想也很好。

彭诗杰 

我看《致命魔术》之攀比引发的取代

致命魔术

纵观整部电影我更关注的是攀比效应最终引发的取代结果,它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人们(片中是魔术师)因为攀比所引发的对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扭曲,诚然攀比并非只有负效应,但是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导演匠心独运的叙述中明白——冲动是魔鬼,攀比更有可能是魔鬼!……这是电影中那位年老的魔术道具师多次提到的话,它精辟地解释了任何魔术都逃不掉的三个过程:验证、转移和蒙蔽。Pledge,turn and prestige,但我更喜欢它们的另一种翻译:以虚化实、偷天换日和化腐朽为神奇。

论述比较详细,几类取代或者替代的说法也表现了作者归类分析的能力。

温悦 

《十二怒汉》影评

十二怒汉

分析估计,美国每年150万判决中有0.5%的误判,这7500个案件中有4500个是由于证词与理解错误造成的。另一方面,从众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可小视的。许多实验表明,群体裁决通常是那个最初被三分之二左右的人支持的选择——无论选择的对错。卡尔文和蔡塞尔对陪审员的调查更是说明,陪审团中90%的人可能达成在第一轮投票中被多数人支持的那个裁决。

能够很好地融合心理学的试验和相关知识来细致地分析这部电影,对细节的把握很好。

孔慧婷 

“我刚刚做了什么“

恶魔教室

《恶魔教室》以轻松的校园环境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加州往事。电影深刻地印证了群体的特点。正如勒庞所说,群体不具有理性,群体只有行为。群体是无意识的,但是在无意识背后又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从几类角色入手,分析群体中的成员,看待不同的人是如何对待群体压力的。这种分类分析法有一定的意思。

段朝俊 

守法公民的影评

守法公民

他一步一步的逼近尼克,想让尼克屈服与他制造的压力之下最终向他妥协。但是,尼克最终还是忍住了压力,在最后的博弈中获得胜利。但是这只是表面的胜利,虽然他把克莱德给杀了,但是克莱德也用自己的复仇行动迫使尼克对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虽然电影最后没有给出思考的结果,但是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空间是相当丰富的,而这也是电影吸引人的地方,说的太白也就没意思了。

影评很好,能够把故事放入到一定的理论框架之中去叙述,此外,还能对法律特别是影片中所揭示出来的法律体制问题进行思考和批评。

吴昊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

1994年的奥斯卡太强了,《低俗小说》、《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如此之多的强片。《阿甘正传》最终成为最佳影片,但如果让我选择得奖者,我更钟意《肖》片。因为,我认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体现了美国的社会特点和美国人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它更像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体制化”(institutionalizing)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更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演绎的重要概念。……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或许,体制就是我们的风雪。但时间久了,人们就会把它当成美景。这就是体质【制】化。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引入是一个有意思的联想。当然,这与体制化可能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叙述和论述都还不错。

苏毕奴尔 

死亡:只是一场简单的仪式

入殓师

有一句阿拉伯谚语是这么说的”不要狂妄,觉得别人都低你一等,终究死亡会使你们平等!”就像小林在看到材质不同价格不同的三种棺材感叹时,女秘书所说的“虽然材质不同,但烧起来是一样的,睡在里面是一样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死亡似乎教会了我们谦卑。

基于电影的相关情节,阐述对于死亡的思考,以及死亡的社会意义,很有些意思。

谢叶芳 

教育需要爱

放牛班的春天

一部电影,无论其运用了何种叙事方法、拍摄技巧、处理技术……最不可缺的还是突出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喜悦、感动、思考……将是它最值得回味的东西。无疑,《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教育需要爱,这便是这部电影让我体会最深的东西。

不错的叙述和归纳,能够很好地在自己的主题下表述相关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潘莎莎 

人性弱点导致的悲剧——浅评《致命魔术》

致命魔术

除去名的争夺,还有利的纠纷。怎样分配才算公平?安吉尔的替身在发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之后开始抬高自己的身价,安吉尔为不能亲自享受观众的掌声、喝彩而烦闷;波登、法隆两个人每天地互换角色,分享一个人生活。结局是安吉尔一方与波登一方都没有获得所属集体内的最大利益,并且相互之间也是两败俱伤。

评述得比较全面,而且较为深入。语言质朴,平实。

林泽莉 

乌合之众:群体压力下形成的规范

浪潮

原来,一种癫狂和失去理智的可能真的离自己其实很近,你随时可能被一种大众狂呼的浪潮席卷,成为其中一员。当一个人处于群体压力之下,极有可能突然变的歇斯底里,你可能突然变的暴力无比,你可能愿意向昔日的朋友举起屠刀。就像勒庞的《乌合之众》中写到的: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影片的叙述和理论的结合还算可以,感觉行文有点仓促,错别字不少。

侯亚慧 

警钟为谁而鸣?

十二怒汉

由此我想到,在大家都有想法的时候,与其让别人的思想引导你,何不首先大胆的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呢?如果这种群体效应真的是无形中引导你的,如果它真的有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那么何不让自己成为思想领袖呢?……但是转念一想,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他们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直心甘情愿的屈服于群体压力,盲目的受其驱使,虽然自知,却不愿去扭转呢?或许是因为自己遇到的受群体压力驱使的事都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懒得去纠正和批判自己吗?不!不是的!任何一件让自己的意识被别人恣意的驱使的事,都是极其重要和羞耻的,一个没有自己的意志的人,和行尸走肉有何异?……第二种问题,就是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去想自己的主意哪里不好,而是同时思考他们和自己想法的优缺点,或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更胜一筹,这时只要据理力争就好了,相信你可以成为第二个亨利!第三种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真的是别人先提出了,不要急着否认自己的想法。

能够基于影片所提供的线索自己组织生活中的资料对相关的道理进行陈述,并且从中总结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现实经验。

杨乃涵 

希望·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瑞得“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战栗:体制可怕啊!

评述比较全面,关于希望和自由两个概念的强调也比较好。电影的叙述和评论的配合也比较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