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链时代的透明媒体
未来媒体就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尤其“云计算”的实现,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2010年之于媒介发展而言,微博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集了7500万用户,使一系列基于“微”的应运在全民范围展开,“微动力、微聚、微评、微讲堂”等等,汇聚成2010年公民参与历史写作的样本,而这一样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领域”的意味。微博,使更多的人贡献更多的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已渐成主流模式;而2011年的媒介之路将沿着“云存储与云计算”展开,它们使更多的内容可以在云端得以方便地存取与整合,这两项重大技术革新都改变着我们的编辑理念及编辑流程。
微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媒体人的生活?“将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短短14个月它已成为一项迅速崛起的重要的新媒体应运并发挥着自己多样化的作用。而这一改变在媒体人身上也发生着:NBC的记者柯里就从Twitter上得到了朝鲜发射导弹的消息。“我打开电视发现没有一个地方在报道这个事情。于是我立即跳起来,在Twitter上寻找可靠的消息源并即时写了报道。”[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被认为是第一家应用Twitter的主流传媒,一位新闻主播在主持节目时,经常阅读并回答来自Twitter的评论和问题,他把Twitter融入到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之中。由此,主流传媒纷纷效仿,2009年占据前25位的Twitter帐号中,《纽约时报》、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简称)、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的简称)都位列其中。
未来媒体的“微链”生活
微博提供了这样一种好玩的传播模式,即你可以通过微博上的链条精准地找到你要找的人,又可以偶然地邂逅你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微链释放了一种复杂的可能性,让“遇见”既呈现“定数”,又充满“变数”。
当微博用了1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5000万粉丝的累积之后,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在微博上如何发挥影响力。现时比较通行的做法,即让媒体从业人员开设“媒体名称+媒体人实名”的微博(比如央广郭静),成为微链世界的一员,他们像神经元点般地感知微链世界,收集信息并向母媒反馈;同时传播母媒的声音并使之深入人心。
未来媒体就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尤其“云计算”的实现,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A媒体拿到信息与B媒体获得信息的时差可以尽乎为“零”,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被消解掉,媒体竞争从“信息的独家首发权”转向“信息的独到解释权”。
未来媒体生活,除了竞争“信息的独到解释权”外,还要在纷繁的“微链”世界中排兵布阵,将自己先前的记者一个个地发送到“微链平台”上,成为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媒体把关不再是先前铁板一块的“一刀切”,而是在无数个中心节点上的“疏通”与“引导”。
未来媒体的“透明”编辑部
在美国,一些报纸为了更好地吸引自己的读者,推出“编辑部透明化”策略,利用媒体与用户各自长处、联合报道同一事件,实现相互补充的效果。在确定报道之前,通过网络论坛搜集网民意见,找出网民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将这些话题整合刊登在报纸上;接下来通过网络论坛搜集民意反馈,进一步明确网民兴趣点,并得出他们对所报道事件的观点,并再次将这些观点整理刊登在新闻报刊上。我国也有类似的运用,《华西都市报》、《新京报》等众多媒体都已开始利用微博去寻找信息源,在新闻时效性上抢得先机。《新周刊》在微博上预告选题,并征集标题,2010年1月15日出版的杂志使用的就是在微博上征集到的题目《微革命:从推特到新浪微博》。《新周刊》还搞了“转发博文有机会获赠杂志”的活动。原文被粉丝转发了2 000多次,粉丝的粉丝又将此博转发,实现裂变式传播。
透明编辑部计划的推动正顺应了“全民记者”的自媒体潮流,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也是目前传统媒体理性且经济地选择,在这个开放、共享的时代,任何封闭与固步自封都是可怕的,特别是做媒体这样一个中介功能的话语传达者。
微链穿透媒体
评论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