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几位外国学生


 课堂上的几位外国学生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在加快,这些年,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一年级的政治经济学课堂,去年和前年都有十几人,分别来自俄罗斯、意大利、阿尔巴尼亚、越南、苏丹等国。

说实在话,课堂上有那么多留学生对正常的本科教学不是一件好事。留学生们大多还没有过语言关,听说读写都还很成问题。有的勉强听得懂一点,但几乎不会写;有的勉强会写一点,但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他们的课堂纪律大多还不错。进了教室,找个地方坐下。老师讲课的时候,或者翻翻书,或者玩玩手机,或者东张西望,更多的时候是在发呆。布置作业也会积极地做,但大多数只是从书上抄几句话,划几个字。有的作业做得还不错,但估计是枪手所为。有一位来自欧洲的留学生,开学不久就找了一个中国女生,帮他记笔记,做作业。几乎每次课那女生都陪着,我实在不知道她自己的学业是怎样应付的。那留学生在中国女生的关照下,一切都做得还像模像样,但可以肯定,他不仅没有得到任何专业知识,连语言也没有多少进步。这么多留学生夹杂在本科生课堂里带来的麻烦是,没有办法将他们同中国学生同等对待。比如平时的课堂提问,他们根本听不懂,听不进去,怎么可能对他们提问。但是,在同一个课堂里,有那么一大批同学不参加集体学习,想着都别扭。相信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也是要文凭的。要文凭就得参加考试,就得达到成绩要求。要是真的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视同仁,他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考试及格,可以拿到文凭。最后的考试只能采取一种极端不公平的做法:将留学生们单独放到一个教室,他们可以开卷,可以抄书。就是这样,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抄。最后为了让他们通过,只能是见到字就给分。所谓的字还不一定是中国字,象形文字也可以。

大多数留学生们对待学习还是很认真的。尽管听不懂,到课情况一直都很好;作业做不完整,但每次都会交。每次交作业都很关心,担心漏掉;考试前也很关心细节问题,担心耽误或者过不了。来自欧洲的留学生还特别关心自己的权益。比如2010级开学的第一节政治经济学课,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起来回答,其实是在做一个调查。课堂上中国学生踊跃回答,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课后几天,教学秘书跟我说,有一位俄罗斯来的学生给我提意见,说我对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没有一视同仁,我让中国学生自我介绍而没有理睬外国学生。当然,这是她的误会。有时候,留学生会很较真。他们做的作业大多不成粮食,所以给成绩的时候就会比较随意。有两个阿拉伯学生,作业做的差不多,反正都是不知所云。我给其中一个成绩打的高一些,因为他写的字比较像中国字;另一个打得低一些,因为他的字还是象形文字。后者对此很有意见,说老师看作业不能看字写得好不好,而要看作业做得好不好。既然两个人作业做得一样,就应该给一样的成绩,哪怕成绩都不好。当然,有时候留学生也会像某些中国学生一样耍花招,不知道这是他们本土的东西还是在中国学会的新本领。前年有一个来自阿拉伯的学生,期末的时候才正式向我报道,没有平时作业。由于作业来不及做了,我就布置他写篇文字,介绍迪拜的发展战略。应该怎么做我已经向他交代清楚了的,他也信誓旦旦没有问题,可以按时完成任务。后来他交给我的文字,说是他自己从网上下载整理的,可是连原作者的姓名都没有改过来。

留学生比较多的还是来自邻近国家的。比如越南、韩国等。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可以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来自越南的学生纪律不是很好,学习不是很认真投入。有时候会在课堂上扎堆讲小话,到课也不是很积极。他们对老师倒是很恭敬,会积极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但从眼神中可以看出来缺乏自信。来自韩国的学生可能在各方面都是典范。学习认真刻苦,懂礼貌,讲文明,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基础也比较好。我的经济学说史课堂上有个三个外国学生,都来自韩国。第一个叫做金相宪,在2005级经济学专业的课堂。金同学每次上课都是最早到课堂的,总是坐在第一排。老师进教室的时候总会站起来鞠躬,下课的时候也要跟老师打招呼才走。上课的时候,金同学总是专心致志,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他的语言基础应该比较好,听说读写都不错,能够听得懂,也能用中文清楚表达。开学不久我就给他布置一个作业,做一个PPT,介绍韩国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理论基础,期末的时候在课堂上演示。金同学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韩国经济政策演变及其理论基础的变化阐释得清清楚楚。不过,金同学不怎么与中国学生交往,总是独来独往。第二个韩国学生姓朴,在2006级经济学专业的课堂。朴同学的最大特点是帅,在我的印象里应该超过大多数韩国电影明星。朴同学学习也很刻苦,也很懂礼貌。不过语言基础可能比上一届的金同学要差一些。期末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个同样的作业。理论的阐释不是很好,但与中国学生的互动做得还很不错。

今年学说史课堂上的韩国留学生(交换生)是个女生,姓金。金同学的纪律性也很好,唯一一次缺课是因为参加某个考试,而且事先请了假。金同学总是坐在前面几排,每次上课尽管听得很吃力,还是认真在听。遇到不懂的东西,金同学会问中国同学。对于学习中文仅仅几个月的她来说,能够进行简单交流而且听得懂一点专业内容,已经很不错了。学期之初我也给他布置了与前两届相同的作业。本来应该让她上讲台与中国学生交流的,但是考虑到她的汉语表达还比较困难,只能作罢。她给我交了一份书面的东西,介绍了韩国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过其中体现着韩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上次课最后,我给大家介绍金同学的这份作业,还念了最后这段话——“2010年韩国的人均GDP29791美元,位于世界第25位。虽然50年前,韩国没有充足的食物供给,但是现在变成了一个人均GDP3万美元的国家。对于这些成长,韩国值得世界上所有国家敬佩。在IMF外汇危机期间,韩国学会了应付危机的方法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虽然韩国面积很小,但是面对韩国的潜在能力,韩国今后的成长更值得大家的期待。”

在一个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对国家的信心,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当然,我更希望在中国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他们对国家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