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7元起步,到一个利税不足20万元的小型大米粗加工厂,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实现利税一亿元,产值近35亿元,建成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园区,联结基地120多万亩,网络农户30多万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福娃”和享誉市场的中国名牌产品“健康糙米系列食品”,福娃集团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十强龙头企业,靠的是什么?
最近,我们进村入户调研农民和经济实体所需、所盼、所忧时,专程深入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福娃集团进行了调研,发现福娃式“三驾马车”即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上的经验值得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借鉴和思考。
走进福娃 十年不跳槽
福娃的前身是湖北银欣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稻谷粗加工,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体力活”,成立初有员工224人,高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70%,仅有大专生3人,如今的福娃有员工2116人,高中以上学历人数占5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25%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达到88人,高层管理人员12人,销售团队534人,普通员工的月离职率不足3%,高层管理人员十年无一人离职。
“走进福娃,十年不跳槽”是“福娃”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理念,一批批“十年”以上的“福娃”人成就了今天的“福娃”事业。靠什么让那么多员工十年如一日地留在一个地处乡镇的民营企业,并且共进退呢?专业培训,成就身手。
福娃有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企业员工培训做到了“四有”和“四结合”,“四有”即有经费、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效果,“四结合”即把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把学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把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新进员工开展“三观”教育,即军训观、思想观、专业观,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层管理人员全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进修EMBA,业务员和生产单位基层主管年培训平均达1000人次。定期开展岗位技能考核与培训,岗位技能考核与岗位工资挂钩。通过岗前、岗中和岗后培训,大批农民工从体力型变为技术型、管理型员工,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工纷纷走上了公司的技术岗位和领导岗位,既增加了待遇,又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借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机会,福娃对联结基地的农民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种植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小才大用,合适就好。公司为每个员工做好了前程设计,规定了人才使用“四不论”,即不论年龄、不论地域、不论文凭、不论背景,只要有能力,有贡献就要放手使用。福娃董事长谢松柏告诫全体员工“私营企业事业不私,私营企业用人不私,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平凡”,大批平凡的人从平凡的岗位脱颖而出,有的从普通员工提拔到主管,有的成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甚至公司股东。这就是人才工作“以人为本”原则的最好实践。
用人机制活,不愁没人来。按照“招聘一代,培养一代,储备一代,运用一代”的思路建立了人才使用和储备体系。2007年,正是公司高速发展时期,用工需求量大,时值人力资源市场“民工荒,招工难”,公司主动调整用人标准,将招聘年龄放宽到35岁,招聘范围大大扩宽,及时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
利用大学生就业平台,每年接收500名大学生到公司见习实习,作为人才储备。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每个员工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公司不会因个人喜恶而放弃任何一个员工,对主管在培养新员工方面制定了过硬措施,新进员工3个月试用期内发生的问题,不管什么原因全由主管承担责任,试用期满后,合格录用的奖励主管500元,连续有2个试用新人不能录用或降级的主管要承担责任,接受相应处罚。成都区销售经理连续试用3人全部被淘汰,公司于是撤换了经理。
能出好点子的也是人才,福娃设立了“金点子”工程,鼓励员工出谋划策,重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发现,推陈出新的好员工、好点子。关键人才就是生产力。福娃技术总监刘顺均在食品行业久经沙场,深谙全国各地食品生产加工工艺和消费者口味习惯与特点,董事长谢松柏亲自登门招来贤才,刘顺均不负厚望,为福娃推出的新产品起到了很大作用,生产线管理得有条不紊,生产调度红红火火。行政总监方冰是福娃从行政机关挖来的人才,在帮助福娃争取各类项目,建立企业文化,保证福娃商务运转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爱员工,高于一切。“关心、关爱、关注”员工,让员工干得开心,活动舒心是公司管理人员的宗旨。无论是平凡岗位上的员工,还是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区经理,总有管理人员与你一道开座谈会、恳谈会,给你送生日礼物,召开生日Part,聚餐,突出贡献的还可享受旅游、购房补贴等。
为了帮助因突发事件而陷入窘境的员工,公司成立了“扶贫帮困基金会”,员工感受到了福娃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公司推动开展“仁心工程”。福娃二厂包装车间员工严琼之子戎川在读高三年级时突患急性白血病。谢松柏董事长率先捐出2万元,扶贫帮困基金委员会经过商议捐出2万元,全体员工奋勇争先,捐款94865元。从1999年至今,资助员工达100人,金额30多万元。职工子女考取大学,都有500-2000元的奖励。资助贫困学生100多人,资助金额达到25.4万元。
公司设立了“安居工程”,为员工创造了十分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今的福娃投资近千万元,按照国标新建了6层员工公寓式宿舍楼,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房间有浴室、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空调、闭路电视等,生活区配有图书室、文体活动器材与场地等。每个生产单位都建有干净整洁的食堂。2010年,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购房补贴,33位福娃人高高兴兴地入住到了新修的吉祥小区里,公司总资助金额达到37万元。
科技引领 开发新产品
差异化经营是福娃的战略思路,成立初期的福娃产品单一,如今的福娃开发了大米、饼干、膨化食品、粥等4个系列的170种产品,新产品成为福娃占领市场制高点的杀手锏。科研舍得投入。福娃对科研的投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创业初期对科研基本无投入。
从1998年起,公司开始重视科研,当年尽管利税仅有85万元,研发投入却达到了13万元,这时的福娃开发了“新型健康大米方便食品”,产品发展到大米、饼干、膨化食品3个系列80多种,集团成功进行了产业升级,实现了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化,由单一大米加工向系列化粮食加工的转化,由传统食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转化。在大米加工上,抛弃了传统的粗放型加工技术,全面推行集去杂、干燥、抛光、色选、真空保鲜于一体的系列免淘精细加工工艺。
2010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312万元,占利润的3%以上,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新的加工生产工艺,形成了稻谷深加工循环体系。从稻米的初加工开始,由稻谷生产出糙米和大米,开发糙米果、有机糙米粥等系列糙米食品,将稻谷加工的副产品米糠、碎米作为部分原料添加至米果食品和饼干中,以稻米加工的副产品稻壳为原料,开发热电联产项目,以稻壳灰为原料,提炼白炭黑及开发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实现“稻-米-食品-电(汽)-化工产品-建筑材料”一体化的循环利用体系。
合作科研见效快。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省农科院等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从事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有十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与外聘专家共同协作,先后开展了“鱼米高钙即食系列食品”、“五谷杂粮饼干”、“高钙营养饼干”、“膨化马铃薯饼”、“籼米米果”、“新型健康大米方便食品”、“低值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及产业化”、“功能性发芽糙米”等30多个项目的研究,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其中,“籼米米果”获得200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膨化马铃薯饼”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低值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及产业化”被列入重点星火计划项目,功能性发芽糙米”被列为科技攻关计划,“高钙营养饼干”列入原省经贸委技改项目,“鱼米高钙即食系列食品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债贴息项目,“优质营养米加工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
2010年,公司与武汉工业学院联合开展的“稻米深加工、增值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到目前为止,公司拥有新产品发明专利3件,外观专利40件。2008年,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的“重组织化调味鱼制品及其生产技术研究”和“鱼米复合制品生产技术研究”两项技术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考评,并被认定为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2009年7月,与武汉工业学院联合开发的“有机糙米粥”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考评,并被认定为填补国内空白。
荆楚有福娃 稻谷变“黄金”
如今的福娃不再是“小米加步枪”,靠大进大出的“体力活”而挣小钱的乡间小作坊,福娃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园区,建立了现代化的物流、仓储、管理、人才、技术体系,现有5个食品厂和12个米厂,车间有自动化的生产线,原材料稻谷年呑吐量达100万吨,可以加工转化110万亩水田种植的水稻,稻谷粗加工后的每样附产品都能循环利用,产品有自主权益的商标“福娃”,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附加值高,原来粗加工的稻谷每吨利润只有400元,经过精深加工后每吨利润高达8000元,扩大了20倍,稻谷变“黄金”。
唇齿相依,福娃集团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公司在监利县的23个乡镇签订了100万亩优质水稻订单合同,建立生产基地,基地全部按照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以高于市场10-15%的价格回收优质水稻,农民每亩平均增收300元以上。
鱼米之乡的“福娃”在稻谷“吃干榨尽”上做出了大文章,实现了稻谷加工原始化向现代化的跨越,不久的将来,“福娃”将以百亿元的产值屹立在中国食品加工业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