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着陆、软着陆,反正总是要着陆的
硬着陆、软着陆都要经过滞涨区,硬着陆的风险可以回避,滞涨风险难以回避,因为现在已经处在滞涨风险区
何谓硬着陆?经济出现负增长,或出现大幅度下滑,企业破产率和失业率随之大幅度增加,盈利企业大幅度减少,劳动者实际收入严重下降,人民财富被洗劫一半——楼市股市都暴跌;恢复经济的代价很大,会出现长时间,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不景气。这种情况我相信不会出现,起码近期不会出现,除非发生战争等极端风险事件,或者宏观经济决策出问题——一味地紧缩并出台更严厉的房地产新政。
但中国经济未来很难避免出问题,最有可能出的问题就是滞涨——一种比硬着陆轻微一点的经济危机。
何谓滞涨?滞涨是个经济现象,它主要指经济急剧减速,通胀率居高不下,且很难治理,企业盈利普遍困难,纷纷减少招聘,失业率越来越高;同时股市低迷,房市持续下跌;关键的一点是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敏感,紧缩,实体经济下滑,放松,越是投放货币物价越高,股市房市的泡沫很容易起来,但实体经济仍然没有人再敢做。很显然,滞涨是经济硬着陆的次级形态。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存在滞涨风险,相互传染的可能性大。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早晚闹债务危机,中国经济可能最麻烦——看看中国股市就明白了,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股市前几个月不涨,跌起来却最快,最坚决,包括中国在美国的股票,一律暴跌。中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预示着滞涨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和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基因是早有了,那就是全球经济失衡——十几年中国劳动者用被人为压低的劳动力价值换取的是不断地贬值的美元和有巨大危机隐患的欧元,导致欧美国家的很多人养成了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出现了不少像希腊这样的高福利借贷国家。三大危机什么时候爆发,怎么爆发,在哪先发,当前取决于政策应对。一旦应对失误,立即爆发!中国最可能出的事情的原因是政策很可能应对反了,紧缩过度,爆发系统性风险—风险偏好情绪逆转。
市场对5月宏观经济数据解读错误
5月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市场认为,CPI符合预期;工业增加值好于预期;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让人出乎意料。数据表象反映:中国经济虽然在减速,但没有滞涨风险。于是,数据刚刚公布,立即紧缩。很快还要紧缩——加息。未来金融环境不是改善,有没有微调,而是继续从紧,直到有较多的企业开始倒闭,直到中国股市出现崩盘危机。
为什么数据没有反映滞涨隐患,却给人一种“人间祥和”的感觉?工业增加值微幅下滑0.1%不符合实际,它主要反映大型企业,没有反映中小企业的困难,与PMI下跌0.9%不匹配;房地产投资增加34.6%,很可能有高利贷因素——与5月贷款增量也不匹配,与当前银行信贷政策更不匹配——房地产贷款目前基本一分钱都不贷,这么高的房地产投资数据是怎么来的——它反映了很多房地产企业再借高利贷。
由于数据倾向于宏观经济局部过热,而且还在安全区间,因此导致鹰派言论占据上风,央行还要升息加提准,同时月底有可能加大人民币汇率浮动。所谓三率启发。
必须提醒企业,重视风险。现在不仅经济学家看不清,政治家看不清,企业也看不清,开始涉险的企业家越来越多。
制造业做不成,改做房地产;房地产做不成改做期货;期货做不成改做融资;融资做不成改做高利贷-这是当前普遍的经济现象。
很多企业都靠高利贷生存,追求高风险,年息30%比比皆是,50%也敢借
系统性风险一来,巨大的库存怎么办,有卖的没有买的——现在谁都喜欢库存,银行也喜欢,税务局都喜欢,但当巨大的抛库存潮开始后,库存就是大祸源,尤其是靠高利贷增加的库存,大难来临抛不出去,连利息都付不起。
当前中国经济决策层已经开始注意滞涨风险
政策微调已经开始,但没有涉及到最难、最复杂的问题。比如开始调整电价油价,声称支持中小企业等;房地产调控开始谨慎,预计不会再出更严厉的措施。但货币紧缩的大环境目前难以改变,老天爷不帮忙,国际环境会越来越恶劣。
未来的宏观经济环境将越来越差,上层观望时间过长,不主动调整,很可能错失战机。最后有人要承担责任。
关于南海问题,目前是争取和平,准备打仗,希望18大以后再打,人家非要在今年闹事。莫要以为中国不想打,想打的人很多,而且希望早打。真要开打,而且能够打出威风,对宏观经济是大利好,股市将绝处逢生。
当前,中国经济内外交困,温度很不正常,将来无论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中国经济出问题是必然的,好的政策只能降低危机的能量和伤害程度。建议企业家减少库存,莫借高利贷,投资者继续对冲股指期货,还没有到买股票的时候,非美货币逢反弹离场,但不要恐慌性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