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管理,确保电池安全性
今年4月11日在杭州发生电动汽车燃烧起火事件引起各方重视。其实电动汽车由于电池引起的燃烧已经发生过若干起,只是没有像这次发生在城市中心街道上。幸运的是,至今还没有听到人员伤亡的消息。
杭州事故发生之后,我接到许多媒体采访,但由于未到现场调查,在没有公布调查结果前不好对事故本身发表意见。
在这阶段,我特别学习了一点电池安全性的知识,尤其是我的好朋友艾新平老师认真回答我的提问,我整理出来分5次登载在博客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朋友见到我说,这些知识对大家很有帮助,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多学习点东西,让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更有依据。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艾老师。
6月8日杭州市有关部门正式通报了事故鉴定结果。让近两个月的各种议论与猜测有了结果。从鉴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电池燃烧的原因还是产品的缺陷。据我了解,以往发生的燃烧事故的原因也多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究竟怎样了?锂电池可以安全行吗?
根据大量实验与使用的数据,可以肯定锂电池可以安全地应用到电动汽车上,这点毋庸置疑。但为什么燃烧的事故频频发生?归结起来还是产品实现过程的不够精细,或者说过于粗糙。
在电池与电池组的设计上,我们对一些关键的安全技术还有待仔细研究与验证。例如对电池的热场设计不够充分,没有考虑低温预热与确保高温散热,以及温度的均衡。对大安时数、特大安时数电池单体设计的验证不足,等等。
在电池的制造过程,还有相当多的企业生产线不符合质量控制要求。例如生产环境没有严格控制,车间里的空气洁净度、湿度、温度没有控制在标准的条件下,生产设备过于简陋,原材料品质差,在过程中工人用手接触与污染工件,等等。许多电池工厂还没有采用汽车工业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产品质量不是强调从源头抓起,而主要靠最终的检验筛选来得到,既不能从根本保证产品质量,还造成巨大的浪费。。
此外,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也有许多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存在。尤其是换电模式下电池频繁地拆装,增加了电池受伤的几率。另外,充电强度、充电时的环境条件都对电池安全性与寿命有重要影响。
归结起来,是不是可以得出下面两点:1,电池的安全性是可知、可控的;2,电池的安全性要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制造和精心管理来保证。
我国相当一部分动力电池产品没做到上面说的3个“精心”,相反,是3个“粗糙”。从小电池技术到动力电池组技术,对我国电池产业是个飞跃,是个挑战。
只要大家多重视,多下功夫,少吹牛,少浮躁,电动汽车安全性是可以做到的。将只能制造“山寨版”电池的坏名声甩到太平洋去吧!中国人要制造世界一流的电动汽车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