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计量模型设计的看法


     大学生消费水平,是由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决定的。简单来说,较为有决定性的因素包括:家庭月收入水平,月生活费水平,消费偏好(个人消费结构),每月固定支出,和每月非固定支出等。

     许多研究者在写大学生消费水平调查报告,为了凸显其调查的专业性,一味的把复杂的计量模型强加在调查报告之中,似乎认为计量模型越复杂越好,越复杂也就越专业,丝毫没有考虑到模型的科学性。这种不负责任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是应该被我们所摒弃的。

     下面切入正题,我们应用计量模型研究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计量模型,将影响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展示出来,并且通过给定的自变量数值,估计大学生月消费水平。我们借鉴湖北经济学院梁前德院长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家庭月收入,月生活费,每月固定支出,每月非固定支出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通过eviews进行回归并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也就是说,如果把以上的因素全部引入作自变量,则该模型是不可取的。对于针对大学生消费水平设计的这种模型,其主要用途并非是做预测,而是着重关注各项系数的经济学意义,毕竟这是我们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存在多重共线性,各个因变量的系数将失去经济学意义。既然实际检验告诉了我们多重共线性的存在,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反思呢?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以上经济变量之间,有着共同的变化趋势:当家庭月收入越高,家庭也越愿意供给更多的月生活费;月生活费越高,学生生活水平(由固定支出衡量)也就越高,同时在偶然条件下(如突然遇到旅游活动)进行消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而非固定支出也就越高。

至于消费偏好,将其引入模型会引起很多问题。其实,每个人的消费偏好各不相同,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有可能十分巨大,在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难度。首先,这需要一个极大的样本容量;其次,消费偏好的种类非常多,可以说有多少种消费方式,有多少种商品分类,就有多少种消费偏好。这直接决定了细致调查的不可行性,如果是问卷调查,相信其最少需要一本普通书本的厚度才能涵盖全部类容。再次,如果为了简化调查,将消费分为几大类, 便又会落入多重共线性的圈套,消费偏好与固定支出高度相关,具体来说:固定支出=aX1+bX2+cX3+dX4+eX5+ξ(其中,X1X2X3X4X5代表消费种类,abcde为权重,ξ是随机干扰项)这说明,消费分类中的每一类与固定支出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故将消费分为几大类亦不可行。如果说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放弃消费偏好,那便是其构成的极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直接导致我们不能将其引入模型,否则会使模型的拟合优度变得很差,至少,回归后,数据的残差会非常大。而当我们将这些不同的消费加总,便发现其与固定支出的数值十分接近。故消费偏好不应引入到模型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仅仅引入家庭月收入作为自变量,记为X,大学生月消费水平作为因变量,记为Y,然后用eviews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Y=401.576+0.061X+ξ。这个结果说明,不论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如何,除了每年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以外,每月的消费额一般为401.576元,而当家庭月收入每增加一元钱时,大学生的月消费会增加0.061元。ξ则是除了家庭月收入以外,其他因素对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十分微弱。

上述模型具有直观性,它不仅能很好地从总体上反映决定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符合经济学意义,而且可以用它来计算特定家庭月收入下学生月消费水平,并且它消除了先前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准确性方面也不失水准。

 

参考资料:

[1]《计量经济学》第三版,李子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梁前德。

 

                                      后记

本文在构思过程中,接受了海峰国际会长徐海峰先生以及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系王恺丰先生的极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表示由衷地感谢!